2025-02-14谈教育家精神

观看《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感受教育者情怀与精神。何为教育家精神?分别用六集的题目概括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实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而贯穿于教育家精神始终的这六个方面内容的一个核心在于一个字:爱。那就是一种爱国、爱智、爱生、爱思、爱行等的心理与行动。

教育,于为人师者而言,理应作为一种事业,而不仅是一种职业。这两者一字之差,千差万别,不仅在表面的外在行为,更在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思想情怀,它关系到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与执行力,更关系到为人师者在教育事业上的所能走到的高度、广度与深度。这两者互为表里,真正拥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才能跳出“小我”成就大我,因此,在六集视频中,把“心有大我”放在教育家精神的首位,是有着极其关键与核心地位意义的。

教育中为人师者从事的本就是教书育人的文化精神性事业。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中对教育的本质的诠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形象贴切的比喻完美注解了何为教育之精髓。《礼记·学记》曾说了教师与人生旅程中的微言大义极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师,这个从祖师爷孔老夫子以来几千年来的事业,几千年前的韩愈在《师说》里就定义了他的主要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我们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家与普通民众对于为人师者的教育人的神圣使命“唤醒灵魂”、“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传道”、“育人”,这些词句无一不指向人的心灵与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这个层面上说,人们把教师这份事业成为“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事业”,把人民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名副其实的。而六个视频中所列举的一系列人民教育家:从蔡元培、吴玉章、张伯苓、陶行知、叶圣陶、黄大年、于漪、张桂梅等,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心有大我”的教育者,更是全身心忘我投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没有“大我”,就难以舍身忘我投入的精神,也很难有无私奉献的大爱。而爱是一切真正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所在,无论是爱知识还是爱学生或是爱思考,否则为人师者,不管是在知识智慧上上还是在思想道德上,都是难以胜任“教书育人”之职责与使命的。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大爱与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当下,很难受得住为人师者教育的“初心”,就只会首鼠两端,甚至会在群儒主义物欲诱惑下丧失为人的底线。所谓“壁立千尺无欲则刚”。为人师者的教育初心首先就是守住自我,清除杂念尤其是当下市场经济的横流物欲,方可保持自我心灵与精神的纯净,做教育为民为党为国之伟业。

因此,我一向认为,教育理应为国家之百年大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让私人民办。毕竟,私人民办极大可能把教育办成企业,教育之“育人”成分无限制打折扣,而如企业家或资本家般开源节流低成本高盈利化。这不但促长了私人民办教育者私利,中饱私囊,更贻误乃至危害了学生学识与智慧的培育,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对于相当部分的民办学校而言,这个教育之“本”基本是残缺的。这个残缺,首先是民办教育的人性之根,成本的尽量降低减少一促成利润的无限增加扩大,办学设施的残缺不全,学生应有的的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被一定程度的阉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被贻误和遗害。这是民办学校之罪。

而追其根本是办教育者丧失“大我”,失去教育情怀。教育之根在育不再教,教的事知识,而育的事道德与 人心。教育家精神,首先立其根“心存大我”,方可从其业“树德立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