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陕北龙眼沟的求雨仪式与音乐,作者就这一仪式中的音乐展开描写与解释。今天就对其写作架构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融入”与“跳出”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是采用双视角的方法来解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手段,如在“田野”工作中,我们就需要运用此方法,来达到“局内者”与“局外者”关系的转换,以规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局限;我们看书也需要运用“融入”与“跳出”的方法,既需要看到书中的知识内容,更要跳出来观看作者的构思、架构。我正尝试着跳出来,隔开一段距离来看一看我们观看的对象。
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来描写陕北龙眼沟的求雨仪式与其音乐的分析:
地点简述-求雨缘来-求雨素描-求雨音乐分类-乞雨调分析-历史的影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面罗列出来的是作者为阐明求雨仪式中的音乐所设计的一套框架。写作逻辑上循序渐进,上下文是层层递进,一环紧扣着一环的。就好比我们要对别人叙事一个故事,我们要先介绍背景情况,主要对象,事情原由,前因后果等,以此达到你想得到的效果或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听故事的人听完后通俗易懂,而不是一团糟。写作同理,在作者构思好的大框架下包围着一个又一个连环的小点,无数个小点连缀成文本板块,最后融汇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在我看来,这两章有关仪式与音乐没有什么写作套路,但写作逻辑是非常明理清晰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笔流畅,行云流水。思维逻辑和文笔都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而我,也在历练中。到底有没有跳出来,我也在慢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