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路”处,寻教育归途——《让生命发声》第三章《此路不通》阅读心得体会

    这一周我沉浸在帕克·帕尔默先生《让生命发声》的第三章《此路不通》中无法自拔。文章深入探讨了帕尔默先生在人生旅程中遭遇的种种阻碍、沮丧,乃至绝望的时刻。读罢此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带着一种与自身生活实际和内在情感深度链接的期待,反复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我感悟到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挫折,固然带来了生命的沮丧,但也如同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新的启迪与启发。或许这正是《此路不通》于我生命中最具象化的启迪。

一、丧亲之痛让我迷失在此路不通处

    当我读到“会有路”这一小节时,心中为之一动。我一直在思索:路其实一直都在,它从未在我们的人生中消失,无论在前方、后方、左方还是右方,它都不曾消失。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归途,模糊了来路,是因为我们的心智迷失了,灵魂不再透彻与清醒。正是这种内在的迷茫,让我们感到人生仿佛被堵死,缺少了向前走的途径。读完本章,我豁然开朗:一旦心中之路打开,我们的人生便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打开心灵的感悟,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我确曾真切地感受过何谓“无路可走”,那便是在2012年老父亲去世后的那半年时光。如今回想,仿佛是将已结痂的伤疤重新揭开,再次舔舐那份刻骨的疼痛。那是我人生四十载中,最不堪回首、最难以承受的痛苦。父亲离世的那一刻,我的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陷入无边的灰暗。绝望如同浓雾弥漫了我的整个心灵与大脑,侵蚀着我生命的每一寸光。

      那半年于我而言,是真正的不堪回首。当时的状态,几乎是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老父亲曾是我精神世界的支柱,他的支持、鼓励与肯定构筑了我世界的基石。当他离去时,我的整个世界随之坍塌。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我不断地吃冷饮,当那冰凉的触感从喉咙落到心底的刹那,我才仿佛能通过肠胃感受到的凉意,确认自己还活着。这种不堪回首的过往,一直深埋于我的心底。

      这段经历,便是一条我曾以为走不通的路。这条路某种程度上是我自己的选择——选择沉溺于绝望与黑暗之中,长达半年之久无法自拔。然而,转机发生在一个夜晚。我梦见了老父亲,他在梦中对我说话,鼓励我要走出来。那一刻我从梦中哭醒,泪流满面。我永远是老父亲的牵挂,我深知我必须放下了。如果继续沉沦,我的人生或将就此颓废,一生都将在悔恨、自责与无尽的黑暗中度过。但我知道老父亲希望我能够走出这样地狱般的黑暗。也正是在那个瞬间我的心灵被打开了,我意识到,我必须继续走完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路。

      如今回首,从2012年到2025年这十三年的路程,似乎比之前的二十多年走得更快一些,也更为厚重。在应对各种世事、经历多样人生、进行心灵疗愈的过程中,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想这首先得益于老父亲在冥冥之中给予我的鼓励、肯定与期许。其次是因为我重新选择了一条路。虽然如作者所言,人到中年,或许仍未完全寻得那所谓终极的“人生使命”,他此前走过的许多路也被证明“走不通”。但我感到庆幸的是,通过持续地与外部世界链接,与内在心灵进行诚实对话,并不断寻找真实的自我,我的人生方向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二、打开心灵后,处处都是新生

      我似乎正慢慢触摸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我清晰地意识到,我这一生恐怕是离不开教育了。无论是在乡村、县城,还是其他教育机构,我与孩子们生命的链接、那种温暖的互动,已然成为我一生中最高的追求目标。无论我身处何种岗位,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将始终是我工作的重心——在与每一个孩子的链接中,我们彼此看见生命的成长,相互成全,相互滋养,最终温暖彼此。这让我们都能寻找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感,这便是我的教育人生。

        读完这一章,我更深地认同了作者的观点。我仿佛触摸到了自己内在的小孩——那个从出生到童年时期,最纯粹、最本真的自己。那份最原初的信仰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不仅要成为一名教师,更要成为一个坚守初心与本心的人。这要求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不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用自身的力量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素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在文章中,帕克·帕尔默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见解:我们每个人都要承认自己“尺有所短”。人生短暂不过几万天,我们能够来到这个茫茫人世间,其存在本身必定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但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就像现在,我与孩子沟通、与工作、生活链接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自卑感,尤其是在面对众人进行演讲时,那种紧张、焦虑与恐惧,我至今无法完全战胜。然而恰恰是这些焦虑与局限,促使我不断追求,驱动我去达成更高的目标,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因此作为平凡的个体,我们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许无法成为多么伟大的人物,但只要我们坚守住自己的教育初心与信仰,我们就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与能力。我们就能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引领、温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孩子。只要我们寻找到内在真实的自我,让那个不断成长、上进的自己主导生命,我们就能成为影响孩子生命最深远、最深刻,乃至能够影响他们一辈子的那个人。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达成的“真实的自我的状态”。

三、拥抱完整,在局限与热爱中享受教育人生

      文中还有一句话引发了我不尽的深思:“人顶着高尚的光环,做着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最终会出现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并非近几年才形成,而是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程序化、系统化运作后,慢慢累积而成的。过去当我们谈及教师职业倦怠时,往往归咎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额外工作任务,认为是这些琐碎事务导致了老师的厌恶与懈怠。然而作者在本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倦怠的深层根源在于我们过于关注外在赋予的“高尚”光环,从而做出了太多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

        我们都深知,在当前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更多时候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是通过大量刷题、做题,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若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听从内心深处的认知与良知,便会明白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我们许多所谓的“坚持”,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其实既违背了我们的教育良知,也违背了孩子生命成长的天然规律。正是这种持续“违背本性”的行为,在不断侵蚀我们最初对教育的热爱,最终导致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

      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何我自己的职业倦怠感,从最初几年的偶尔消极到如今几乎完全消散?我想答案正如同书中所言:“当我们给予的东西与我们的本性相应,我们给予的东西会源于我们内在的真实和存在时,就会源源不断。就将是源源不断的东西,即使一直给予也不会枯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来自于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与付出。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与衡量,正系于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以及他们的健康与快乐。这就是我所热爱的事业,它为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能量。

      文章的最后一段,再次为我的心灵打开了天窗:“人生如果想要活得圆满,就要学会拥抱自己的另一面,在局限性和潜能之间的张力中创造性的生活。”是的,我身上存在着许多缺陷与缺点,我的原生家庭、思维的认知局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的灵魂与思想。但是,当我完全打开心灵,当我渴望活出一个更圆满的自我时,我内心那个渴望成长、渴望绽放的自己,便会迸发出力量,去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地行走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这本身便是对内心完整与圆满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不断向内求索,修正自己的内心,让它变得更加丰盈、充满力量——我相信,这才是我们最应追求、最渴望的人生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