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与教学创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知识论。建构主义关于知识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基本假设是: 学习者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知识建构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来形成新的认识的。
社会建构主义"对于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广泛接受的前提发起了挑战,提出了崭新的视点。它是一种关注学习者的潜能,支援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新的教学思想。它的一个根本观点——"学习主体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认识是一种在个体的认识建构活动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之中,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把沟通活动作为认识形成的中心。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国际教育界的。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乃至人际关系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这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社会建构主义提醒我们, 1)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学习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而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认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2)"智能不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而是'分布' 于环境与他者之中的"。"当教师把自己的加工强加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剥夺了学生创造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因此,确立"对话文化"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及个人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个人理解的。 3)"知识是学习者各自能动地进行信息搜集,在各自的情境与语脉中建构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记忆信息,而是搜集适于情境的信息,并同既知知识关联起来重新建构的"。因此,"远离学习(心理)理论的教学理论是没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甚于要求学生顺应教师,这才是教师的工作"。
总之,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创新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这种教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论决裂的过程,一种"概念重建"的过程,同时,它要求确立起新的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其实,这就无异于要求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作精神和运行能力,包括要求新的班子、新的空间、新的设备、新的训练、新的素材和新的咨询的支撑,以满足教学现场转轨变型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