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读过《史记》,《史记》和司马迁都是妇孺皆知的。
《史记》这本经典巨著,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已被教育部列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读书目。甚至有老师建议,孩子越早接触《史记》,就能越早获得学好文科的金钥匙。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熟读过《史记》,并从中得到诸多益处。近现代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史记》也是我多年来想读而没有完全读完的书,在十几年前就买回来两个版本的《史记》,一个是有详细解析的版本,一个是全部原版的版本。无数次开始读《史记》,每次都是读那么几小节,感兴趣的、喜欢的章节也会背下来(当然很少啦),又无数次在不了了之中无疾而终。
然而,《史记》的“周边”倒是看过不少,比如《王立群读史记》,比如《少年读史记》,以及很多与《史记》里记载的那些历史相关的书籍。因此,虽然没有系统、完整地读完《史记》,但《史记》里的内容亦是了解得七七八八。而且,十年前刚开始读《史记》时,古文是完全读不下去,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解析才能勉强读下来,而现在翻开一篇原文,不看解析,也能读过七七八八。
以后有机会了,我还是会继续选择读《史记》,这是我的执念哈,不完整读完《史记》,似乎人生都像少了一点什么。
01 《史记》的历史地位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由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编撰,记述了从上古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之间,一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为那一段年代久远的历史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那些历史人物依旧活在历史的画卷里,一个个英雄人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依旧让我们感动和震撼。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用生命和尊严,谱就的这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独领风骚,数千年来,只有模仿和延续,永远没有超越。《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是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作品,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也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从这方面来说,阅读《史记》,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增长智慧,提高修养。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行文优美,妙语连珠,可以与《离骚》媲美,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把中国的历史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纪传体的文学创作手法开创历史之先河,丰富了文学体裁。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的历史。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共有130余篇。每部分记载的内容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而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具体来说:
(1)本纪12篇。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比如天子、诸侯、五官、三公、九卿等重要官职的历代任命与事迹等,记事按年月排列。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5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7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等。
(2)表10篇。主要是历代各朝的年表,记录了各朝代的起止年月、帝王的年号和重要事件等,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
(3)书8篇。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记载了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4)世家30篇。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记载的是历代诸侯王的事迹,比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等。
(5)列传70篇。主要是人物传记,记载的是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这部分内容最生动精彩,最有文学性,其中最为著名有韩信、白起、吕不韦、司马相如等人的故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不仅是一部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集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天文、地理等方面于一体的巨著,这样丰富的内容,就这样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内容中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史记》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先进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顺序基本上没有变动过,商人一直被视为贱业,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专门给春秋至西汉初期的商人立传,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富豪排行榜——太史公富豪排行榜。
这份排行榜共列有28位富豪。既有出将入相后遂至巨万的陶朱公范蠡,也有儒商之祖端木子贡,也有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商学院的白圭,还有靠卖浆、胃哺加工、兽医、贩卖油脂等致富的普通老百姓。既有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的劳动者。既有社会各阶层的男人,还有著名的女富豪寡妇清。
范蠡崇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白圭遵循:“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计然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这些经商理论,在今天仍然不过时。商品价格上涨到最高点必然会下落,价格下降到最低点必然会反弹。当商品价格贵到极点,卖出就要像粪土一样毫不心疼;当商品价格跌至谷底时,买进就要像珍宝一样在乎。卖出要快,买入也要快。利用市场的不理性的价格波动赚钱,当价格与价值背离很小时,我们要冷静地透过这样的机会低买高卖,从而构建收益。
股神巴菲特就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都因为股市大跌,恐慌卖出股票的时候大量买进,比如当下之时;而在别人因为股市大涨大量买进股票的时候,反而积极卖出。
02 司马迁的独特经历
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的史书千千万万,为什么《史记》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可以说,司马迁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司马迁的思想和意识,再融入《史记》中,司马迁成就了《史记》,《史记》让司马迁不朽。
司马迁出生在陕西韩城,幼时在家乡长大,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十岁时随父亲到长安。司马家自周代以来,世代为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一个史官。司马迁在京城耳濡目染之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司马谈广博的学问修养和批判精神,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深深影响了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
司马迁在20岁时,开始了漫游生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一路,司马迁走过如今的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江苏等地,了解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更多关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屈原孔子大禹等历史人物的故事,都是以前读的书本里看不到的故事。
司马迁的这次旅行,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些都为以后《史记》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回来之后,不久就做了汉武帝的侍从,随从汉武帝出门巡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也是积累史料的极好机会。有一次,汉武帝到甘肃平凉以西去祭神,司马迁跟随着,趁着这个考察了当地的的风土人情, 采集了中华文明中轩辕黄帝的事迹。
不久之后,司马谈因病去世。去世前,司马谈留下了许多材料和手稿,并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了司马迁。三年之后,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有了更加方便做研究的条件,可以随时翻阅国家藏书馆的书籍和档案,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多的学者。
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在主持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易一死。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到了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见,此时《史记》一书已基本完成。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太史公笔法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想借着《春秋》来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有些事不方便讲得太直白,太详细,便三言两语就带过去,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提示,具体含义读者自己去体味。而有些事又不能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春秋》里的历史,都是史实,都是叙述性的,没有一句评论性语言,但是其中的褒贬和主观要表达的态度,都呈现出来了。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铸就了《春秋》,司马迁在继承春秋笔法精髓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叙述方式,形成了蕴含丰富并独具魅力的“太史公笔法”,成为史学与文学的光辉典范。
后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太史公笔法”的真谛,一方面是寓深沉于平淡,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中蕴藏着郁愤和冷峻;另一方面则是不平则鸣,直截了当抒发胸臆。
“太史公笔法”是一种“实录”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司马迁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尽可能收集有关材料。作为一部通史,需要有丰富的材料,而作为一部实录,则更需要在丰富的材料中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以便收集到确实可信的材料。再经过调查、核实,采用了其中较真实可靠的材料。
司马迁在写刘邦和项羽时,就并没有按照“成王败寇”的思路来写,尽量真实地反映历史。为此,司马迁还专门为项羽开了一份《项羽本纪》,而对于开国皇帝刘邦,既有“真龙天子”的伟大一面,又有“凡夫俗子”的渺小一面,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平民皇帝形象。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主要写了刘邦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爱民恤民。这是刘邦成就霸业的前提条件,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但刘邦作为一个平民皇帝,本身存在一些陋习和恶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樊郦滕灌列传》等篇章中拼凑出了刘邦的流氓、无赖形象。
比如,当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并扬言要煮了他的时候,刘邦却说:“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又如,刘邦在逃亡路上,偶遇儿子和女儿,见到俩孩子,刘邦大喜过望,连忙拉着孩子就上了车。而当追兵将至的时候,情急之下,刘邦狠心将一双儿女推下了马车,还是驾车的夏侯婴看不过去,下车将孩子拉回到马车。结果,又被刘邦无情地推了下去,夏侯婴再次停车将两个孩子抱了上来,气得刘邦恨不得杀了夏侯婴。幸好遇到自己大舅子吕泽的军队,刘邦才顺利脱险。
司马迁在《李将军传》写到:
《论语》⾥说:“在上位的⼈⾃⾝⾏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实厚道像个乡下⼈,开⼝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们的信赖!
本来这个情况看起来⽐较中肯,但是翻阅李⼴的⽣平,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他的⼀⽣并没有像传⾔的那样建⽴不世战功,与卫青,霍去病⽐起来还是差很远。但是为什么司马迁要对李⼴评价那么⾼呢?
因为司马迁之所以被“净⾝”,就是因为他帮李⼴的后⼈李陵求情,惹怒了汉武帝。所以司马迁⼀直在《史记》⾥对李家⼈的赞誉,⽤了春秋笔法表达了对李⼴⽣不逢时的感叹,对⾃⼰命途多⾇的不幸遭遇的感慨。
还有,司马迁写吕后,并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却使用“实录”的笔法,写出了一位身居皇后、太后之高位的女性,所滋生出的贪欲、嫉妒和专横。
04 写在最后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学文化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历史学、文学和思想的综合之作,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这一部经典,在历史的天空已经闪耀了两千多年,也必将继续绝唱下去,直到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