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三步引爆行动力:人人都需要的POA思维》,作者朱颖磊,中国法治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11万字。
POA行动力原创者张宁,POA首席践行官、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本书作者朱颖磊,从职业经理人转型为培训师,POA行动力联合发起人。
本书在前半部分对POC行动力的三大要素----目标、伙伴、行动进行逐一分析,诠释POC思维框架,着力解决“不想做、不会做、不去做”的问题。在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介绍了POC思维在职场、生活、个人成长这三个领域里的实践应用。
【撷取摘要】
1.
在POA思维里,P是伙伴(Partner)、O是目标(Objective)、A是方法/行动(Acceleration)。
POA行动力公式的含义:更聚焦的目标、更多的伙伴和更有效的方法/行动,会带来更强的行动力。
用三句话来总结:O是“心”——要想清楚行动的初心;P是“信”——相信目标的才是伙伴;A是“行”——有行动才会有行动力。
如果把POA飞轮用好的话,只需三步就能引爆行动力:①用共同的目标赢得伙伴;②通过伙伴获得更多资源、共创方法;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行动来达到目标。
POA这个“操作系统”有两个特点:简洁性和普适性。当POA成为你的“操作系统”,你会成为一个目标清晰、善用资源、敢于行动的人。
2.
提升行动力要过“三道关”(不想做、不会做、不去做)。要想跨过这些关卡,还需要了解对应的“三把锁”(束缚行动力的根本原因),以及“三板斧”(破解“三把锁”的解决方案)。
3.
POA“头板斧”:用目标思维破解“不想做”问题
在“不想做”这道关上可以说挂的是一把“藏心锁”。所谓“藏心”,是指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把目标(Why)藏了起来。典型的表现就是“说A不说O,说What不说Why”。
Why才是目标(O),What对应的是方法/行动(A)。比如,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约你吃饭,你兴冲冲去赴宴。你在乎的是这顿饭吗?当然不是,你期待的是那场叙旧。一言以蔽之:我们在乎的从来不是做什么(What),而是为什么做(Why)。
学会区分What/Why就像是一台扫地机器人,能够不断地清理掉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费时费力却低效无价值的“垃圾”。懂了Why(为什么),目标才会有共鸣,POA飞轮才有可能实现。
用好工具:用“痛/梦推导法” 还原目标
目标(O)就是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会无缘无故出现,而是基于“痛”和“梦”才产生的:痛,是指让人感到不满和痛苦的不足、缺陷或结果。梦,是指这些“痛”被消除后的美好和理想的状态。“痛→梦→目标”是一条自然流淌的逻辑线。
怎样让目标更有行动力?①目标必须聚焦,力出一孔。②不够痛的都是假目标。“正确+应该”并不代表会有共鸣。③别把“好处/结果”当作目标。目标是你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而好处和结果是达到目标的副产品。④不要无限拔高目标。⑤真实的目标≠有行动力的目标。
4.
POA“二板斧”:用伙伴思维破解“不会做”问题
在“不会做”这道关上挂的是一把“束手锁”。束缚我们的是两个思维定式:①以为团队成员必然是伙伴,忽略了共鸣。②只在团队内部找伙伴,把找伙伴变成了找利益相关人。
“不会做”是缺资源,但更是少伙伴。不要找资源,而是找伙伴。和直接找资源相比,找伙伴的做法具有三大优势:①长期有效。伙伴会持续贡献资源。②全心全意地提供支持,资源的质量更高。③最重要的是,只有伙伴才会主动提供额外的资源。
三种对人脉观的认识:相识即人脉→利益交换→目标共鸣。对目标有共鸣的伙伴才是人脉。在伙伴思维中,合作中的利益交换不应该作为目标,而是结果。
POA的伙伴(P)有且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对目标是否有共鸣。很多人在找伙伴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找利益相关人。那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呢?只要换一个提问就可以马上切换到“伙伴模式”。以前问的是“谁和这件事有关”,现在应该问自己的是:“谁对这个目标(O)有共鸣?”
用好工具:用“伙伴矩阵”快速盘点资源
只有“真伙伴”和“认同者”两个象限才是伙伴(P)。伙伴要具体到人名。伙伴写得越具体,行动起来就会越高效、越直接。
上述四个象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对象的共鸣度或者资源匹配度发生变化,他/她所属的象限就可能随之改变。这个转变可以是任意方向的。伙伴矩阵中的真伙伴和认同者越多、关键人越少,行动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破解“束手锁”要靠伙伴思维,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步骤:①想清楚目标是什么;②列出所有可能成为伙伴的人(问自己:谁对这个目标有共鸣);③用伙伴矩阵对TA们进行分类,并采取对应的行动;④争取伙伴时,要把“痛→梦→O”说清楚;⑤共创方法:看着O、拉着P、一起来找A。
5.
POA“三板斧”:用行动思维破解“不去做”问题
用行动传递目标,用目标打动伙伴,用伙伴聚集资源,用资源办成大事。
不要坐等万事俱备。作为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会希望万事俱备、条件成熟才开始行动。但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吸引伙伴和资源。向着目标迈进的时候,行动本身就是吸引伙伴赢得资源最好的广告牌。
用好工具:POA自带“纠错功能”
所谓“纠错功能”是指顺着POA飞轮的箭头方向,下一步会告诉你上一步对不对。O对不对,P来告诉你。P对不对,A来告诉你。A对不对,O来告诉你。
有了POA思维保驾护航后,马上行动非但不会把事情搞砸,反而能快速发现问题,迭代优化。也就是说:越行动,一切就会变得越好。
行动力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乐观主义,行动上的实干主义。“相信行动的力量”不仅是POA思维的理念,也是进化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体现。与其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可以事先计划好,不如相信行动和试错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行动过程中的两大“陷阱”:①想象出来的恐惧。破解方法是:采取和动力相匹配的轻量级行动,在行动中增强动力,减少想象出来的阻力。②盲动。破解方法是:明确目标,借助伙伴的资源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并且不断复盘和调整。
6.
学习POA思维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初学POA,印象最深的是目标(O)带来的冲击力。尤其当意识到目标是Why而非What以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阶段:深入了解后,发现伙伴思维(P)可以扭转乾坤。一旦把对抗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就能获得更多资源,产生海阔天空的感觉。
第三阶段:持续践行POA后意识到,行动(A)才是行动力的根本。没有行动,再好的目标、再多的伙伴都只是纸上谈兵。
7.
向上管理:用“POA提问法”,做最懂上级的人
领导“一日三变”怎么办?跟着A走,上级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永远跟不上领导的脚步;跟着O走,紧盯上级真正想要的目标,你就是领导最好的伙伴。
很多管理者有“说A不说O,说What不说Why”的习惯,不会主动告知目标。因此,对于下属来说,了解上级目标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技巧,而是勇气。
怎么提问?①问完Why以后直接说出自己提问的意图:为什么我想了解这个信息?比如,“领导,我想问下为什么这次的PPT不能超过5页?我是在想,如果清楚您的考虑是什么的话,做的这份报告就能更符合您的要求。”②不问Why,改问“痛”和“梦”。比如:“您这次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虑,要限制PPT的页数呢?”这是在问“痛”;“这次把PPT控制在5页之内,您是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呢?”这是在问“梦”。
8.
跨部门合作:只需三步,对手变伙伴
POA沟通合作三步法:①挖掘这件事背后的目标(O);②用目标把对方变成伙伴(P);③伙伴共创方法(A)达到目标。
合作的核心从来不是要做的那件事(A),而是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O)。达成合作最重要的也从来不是沟通技巧或利益交换,而是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被对方认可,把合作方变成伙伴。
用POA思维开展合作时要注意两点:①没有成为伙伴之前,不要探讨方法的对错。一定要“先谈O,成为P,再找A”。②切莫固执己见,谁的办法更好就用谁的。合作就是“把对方变成伙伴的过程”。
分清指标和目标,跨部门才有共同目标。我们常犯的错误:把部门的绩效指标当成了目标。
指标是衡量目标的参数。比如,“客户满意”和“客户满意度”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指标。
一个部门的目标既不是日常完成的事务(手段A),也不是考核部门业绩的指标(KPI)。而是为什么公司需要这个部门,这个部门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
只有盯着目标(Why)而非指标(KPI)往上找,才可能看到不同部门的共同目标。
用“上级视角”找到共同目标:①“痛/梦法”找目标时也不能局限在本部门。只有从各方共同的痛和梦出发,才可能找到共同的目标。②思考一下,我和对方共同的上级会以什么为目标来处理这件事?
传统意义上的求同存异是“求A的同,存A的异”。真正的求同存异应该是“求O的同,存A的异”。
9.
管理团队:这样分解目标,团队才有创造力
分解目标≠分解数字。分解目标的本质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用POA的语言来说就是:用哪些A才能达到这个O?
分解目标的步骤:①明确指标背后真正的目标。②分解目标,即回答“做哪些A才能达到这个O”。③为分解后得到的A(也就是下一层的O)配上衡量的指标。
比如,T餐厅的目标分解图
比如, 复购率的目标分解图
使用POA目标分解法会带来三个改变:①团队能够清晰地区分指标和目标,避免陷入只追求指标的形式主义。②在工作中保持目标导向,避免在行动中逐渐偏离方向。③团队了解了目标分解的逻辑后,更容易达成共识,共创共行的意愿也会更强。
使用POA目标分解法会有三个发现:①指标和目标是同一级的。指标是对目标的量化,是衡量目标的参数。②目标也可以是What。判断一件事是A还是O,是What还是Why,要看它在多层POA破解图中的哪一层。③要目标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结果导向其实就是指标导向。盯住目标更有可能会得到结果。但是盯住结果,却不一定能实现目标。
10.
长期运用POA思维,在行动时会形成三个“条件反射”:①提出请求的时候,说A也说O;②接到任务的时候,了解对方的O;③缺乏资源的时候,寻找更多的P。
POA思维没有发明任何新道理,但它把一些早已熟知却很难做到的理念浓缩在一个POA飞轮之中,兼具了极简的美感和普遍适用的力量。相比于更多的道理,我们更需要像POA这样一个化繁为简的工具来为工作和生活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