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远程听课,听了两遍,正在阅读《叙事治疗的力量》,同时学习完了一阶三班的《心经》。
二、思:
1、地图一:外化对话。
问题是怎么回事。让事实失去定位,让人摆脱负面自我认同的结论,重新思考发生了什么。
独一无二接近个案经验的问题定义,评估问题行为的效应影响。
举例: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父母引导,要问为何会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引导孩子把问题和自己分离,客观看待问题的存在。
2、地图二:重写对话。双重蓝图:生活行动权构成自我认同。一方面是行动蓝图,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蓝图。目的是填补生命故事线间隙发展多元故事。
感受: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贴标签,贴的时间长了会形成惯性思维,不再反思和更改自己的标签。但其实人是可塑性很强的,我们的信念感来自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及如何选择行为实践。如果我们可以重新书写故事,也就是赋予生活间隙自己生活的故事价值,也许会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多面性,会撼动牢牢贴在身上的标签,生命故事就此会朝有益自己的方向书写,开启新的人生。
3、地图三:重组会员对话
构建人人们在关系中可形塑的自我认同。
举例:一个妇女失去爱人,在说再见隐喻和说哈罗的隐喻中,让爱人重新活过来,修正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也是一个反思。之前觉得如果谁过世了,我们要说再见。但在实践时发现,如果能和过世的人重新建立沟通,会对活着的人带来很大的变化。
进入生活里的俱乐部,建构自我的认同。当我们把生命堪称生命俱乐部,我们的自我认同,在不同的俱乐部里面会有不同的建构。当事人与会员的互动,会员给当事人的互动。
举例:人不要只是靠自己,要坚强,会员的流动对当事人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俱乐部里,有哪些人对我的支持、贡献是什么,这种重组对话开启很多的可能性。可以自我探索。
感受:对每个普通人,尤其是一定时期境遇不太美丽的普通人来说,被看见和倾听已经很难得。如果遇到循循善诱的听众,给予基于事实的诚恳反馈,诸如肯定、理解、谅解、看见等,会帮助事主重新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重新思考生活种种判断。
人们的痛苦像独自走在黑夜之中。主要原因是无人陪伴和帮助客观分析。如果能以问题为方向——而不是以人为方向,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既有判断,也许可以剥离困扰人们的事件,让人们以第三视角重新观察和定义事件赋予生活的意义。也很有价值。
重建生活的俱乐部,是让围绕在人们生命力重要的人都“存在”,而不是决然地让死去的人离开。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建构,引导成员和事主之间建立联系,包括可能被遗忘的交流和肯定。其实就是平衡事主对成员的理解,不是片面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以此来客观平复事主的心。人们离开是必然的,只要记忆在,死去的人是不会离开的,我们还是应该理性面对事实和生活。
另外,麦克老师每年都有阅读时间,圣诞节期间。1月份出关,他会把读到书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叙事中。他非常活泼有创意。感觉自己也要向老师学习,博采众长,而不是固步自封。我最近也在学习佛学内容,感兴趣的原因是这个浩瀚的哲学思维如何口口相传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学习和了解。
4、地图四:定义式仪式。通过仪式可以认可、丰厚个案的生活。人太需要被看见了。
安排的听众很重要。认可个案较美好的发展,且对持续发展有影响。
建议学习老师:Barbara Myerhoff。文化人类学家。举例:犹太人受迫害,从东欧移民到加州。老年人形同隐形人。为了帮助老人安顿晚年,采取了定义式疗法。是一种集体的自我认定,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人民被孤立的时候,可以如何创造人为的情境,被集体定义。被看见,积累个人的价值。局外见证人。
架构:述说(主角的故事)、重述(旁听者叙述故事、重构)、再重述(当事人对旁观者的回应)。
四种探索:表达(当事人最吸引见证人的是什么)、意象(主角给见证着一些隐喻,带来希望、沉默等等)、共鸣(见证者如何触动个人经历,与过去回忆进行连结)、移转(见证当事人故事带来的感动)。
感动不一定是情感上的感动,只要对生命和自我认同有一些新的观点就是感动,是一个新的流动。让见证者听到当事人的故事,那也是一种感动。重新和忽略建立连结,或者重新和生活中重视的价值和目标建立连结。
人生有太多东西会被遗漏。当听当事人丰丰富富的故事,会让见证人把很多梦想、信念等等带出来。见证者之前不清晰的事情,通过当事人的故事重新理解。
局外见证人不是啦啦队。也不是评估和诠释,给予建议,要有自己的立场。透明化正向回馈,而不只是说好。
感受:人们需要被看见,尤其是当事人觉得比较了解自己的人的看见。被看见,被重新诠释,才能让人们更清晰自己的选择,一些被埋没的动机会被挖掘,一些良善的、值得被赞赏肯定的方面会重见天日。而一个有爱看见的集体会彼此赋能,找到新的生活意义。
5、地图五:突显特殊意义事件的对话。和原来问题故事不一样的故事,有可能来自过去,也有可能来自于未来。比如,一个社工说自己不快乐,老师问什么时候快乐过。她诉说小学时候快乐过。让快乐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说一些话。比如觉得自己糟糕的人,做心理治疗为了努力不糟糕。那么可以作为一个入口,这是一个愿意为自己的糟糕努力的人。
重新赋予被淘汰的意义,将治疗中心位置还回个案,开启多元故事入口。
定位图论述,为特殊意义事件协议出独特、接近经验的定义。
通过尝试,找到一些线索或者入口。叙事治疗工作地图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叙事对话并非教条。
感受:这种方法在其他心理治疗里见到过,也在一行禅师书里看到过,穿过时光隧道对当时的自己说些话,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引导自己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并加以实践,很有意义。
6、地图六:脚手架对话。从生活的熟知到生活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潜在发展区”。对生活的目标有期待,治疗师如何搭起脚手架,让人们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感受:这个方法更像给予当事人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发先自己擅长的一面,并鼓励他们尝试把擅长方面发挥到极致,更接近实现自己的想法。但这里有一个疑问,可能当事人设置的目标太高,也需要治疗师引导回到可实现范畴,然后再搭脚手架。但可搭脚手架的信念感,会让治疗师有的放矢,寻找助力的点,实现助力的想法。对治疗彼此都有指导意义。
三、修
学习完这节课,我认真听了同学们的讨论音频,大家对如何使用这些地图还是有很多模糊地带。正像老师提到的,叙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所有地图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需要融合运用。
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将这套方法用在了完善自己的思想上。遇到事情,不是固执地认为对方和问题是一个整体。而是将问题和人进行分离。这样更益于我们抛开现象看到人的本质,更容易与看似难缠的人接触。当我们有了这种包容心,其实很多之前看不下看不懂的东西都会消失,自己也会自在一些。
我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每次读书交流都能感觉到赋能,其实就是用了重组对话的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彼此看见,在一个情感流动的空间里,大家得以情绪释放,故事被重新定义。
四、行
生活中,我努力将这种方式应用到亲子关系中。遇到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是站在对立面强调对错,而是站在孩子身旁,剥离问题和孩子,让孩子更清晰看到情绪以及情绪带来的力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
同时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当情绪升起,去剥离情绪和自己,看到情绪产生的由来,剖析自己内在的需求。当看见的那一刻到来,其实很多情绪已经在逐渐消散了。
打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网络读书会空间,定期组织读书交流,引导大家彼此倾诉故事,思考故事,并重塑故事、赋予故事意义。其实读书会活动本身就是新的故事。大家在积极向上的氛围里会受到彼此的启发,并拥有持续向上的动力。读书会有时承担了脚手架的作用。
另外,在工作中,因为人们都隐藏了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无法看到全貌,但可以从行为上分析心理状态,尝试走进大家,以增进了解,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
我的学习还在深入,老师的《叙事治疗的故事》有点难懂,结合吴教授的课,我还想深入学习。这里还想记录一点感受,就是吴教授放了一张麦克的合影,老师已经不在了,但他毕生的努力还在不断传播,用以帮助更多需要助力的人,这份大爱很让我感动。
叙事也打开了我看待关系、看待自己的视角。我们可以重写故事,赋予故事意义,从而找到积极向上的力量,继续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叙事的陪伴和引导,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但却是对孤独的灵魂最好的陪伴。
带着爱出发,引导和点亮灵魂,即便我无法成为专业的治疗师,在生活中如若能帮助到家人和朋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今年学习了叙事,也是今年最大的收获之一,非常感谢老师的授课,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