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本文按照白天到晚上的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荷兰宁静、祥和、自由的异域风光。本文结构清晰,从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便可感受荷兰优美的风光,感受作者对荷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第一课时我以“认识荷兰”导入新课。一提到荷兰,人们脑海中呈现的便是郁金香、大风车、大运河、大牧场,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同学们齐声说:“也是牧场之国”面对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风景,同学们兴趣高涨。
因为没有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导入新课后,同学们像忽然间开窍了似的,开始自主读课文,并学习生字。看到此情此景我很高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自主学习,那我真的相当轻松。顺势,我告诉同学们他们有十分钟的时间自主预习,并要求师傅检查学友基础知识预习情况,加以辅导。
预习检测环节,依然是俞娜娜、尚旭格两位同学还不能正确读生字。田子兰能既流利又准确地读出生字。尚程豪字音组词都很正确。他刚一读完,教室就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对他的认可和赞许。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你的进步,老师和同学都看得见。我随即表扬了尚程豪和他的师傅王笑雨。他们两个喜形于色,整节课都很认真。所以,课上我还是要多留心,多表扬多鼓励。老师轻轻的赞美就可以在学生心中激起千尺浪,激发学生奋进的脚步。
基础知识学习完,我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同学们纷纷说道:美丽、安静、自由。这是我们对荷兰的初步印象。随后,我采用了男女生读,自由读,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方式再次感受荷兰的宁静和谐之美。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读课文。
课后想一想,当同学们谈完自己的初读感受后,再说一说读到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受时,是不是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最近上课,我没有使用课件,上课完全靠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课堂效果却比以前好得多。以前总倾向用课件上课,如果没有反复梳理课件,总会出现过渡不顺畅,思路和课件不对应的情况,特别影响上课状态。学生也是时不时盯着课件,甚至抄写课件,思考的时间少了很多。没有了课件,学生反倒注意力集中了,更加静心了。课件是教学工具,为教学服务。如何有效上课,有效教学,才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方式不重要,学会才重要。
在第二课时,我主要围绕课后习题设计教学问题。1.作者眼中的荷兰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2.文中很多句子都很有情趣,找一找,读一读。3.梳理文章结构,课堂小结。
刚开始,同学们都是用文中原句来回答作者眼中的荷兰。如,邓阮萍说道:“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思路,找的句子很正确。如果可以概括总结就更好了。在引导之下,同学们能够说出在作者的眼里,“碧绿的草原、牛群专注吃草”是作者看到的。所以,我们将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归纳为“碧绿草原牛成群”。有了这样一个范例,其他同学一下子打开了思路。经过修改,分别归纳出作者眼中的荷兰是“骏马自由飞驰、猪羊鸡等动物安闲自在、夜晚牛羊安歇,一切归于沉寂”。所以在作者的眼里真正的荷兰是宁静、自由、安闲的。
至于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董家俊同学们迫切想要回答,却一时词穷,竟着急地拍大腿,最后用伊川方言说道:“因为荷兰太美了!”确实如此,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当我询问他能不能说说,当时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反复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时”,他一只手握紧拳头在另一只手掌上砸着,似乎呼之欲出,但没有出来。王笑雨和王亚轩已经迫不及待了,“因为赞叹”“能够强烈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他们一前一后说道。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我把他们的回答连贯起来,梳理总结后,又让同学们结合《字词句段篇》再次理解。
下课后,我在想有时候我们也会出现某种情感在心中萌动,想要表达出来,却没有词汇。竟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这应该是自己经历不够,积淀不够的缘故。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积累是他们学习成长的重要步骤。只有积累得多了,词汇便多了,理解能力便强了。所以,阅读积累还是要细致落实,把学生引上阅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