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几节复习课,老师的设计都非常的巧妙,都是“一线穿”。今天在讲《牧场之国》这一课时,也尝试着这样做。
一.导入
有一个国家叫水之国,花之国,也叫牧场之国。同学们听老师读资料,想一想为什么?
带着问题听读老师补充的资料,学生对荷兰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读牧场之国
这是一篇散文,句子优美,饱含感情,用四幅图画展现了荷兰是个真正的牧场之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了解世界名城、文化遗产,关注文章里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课后题第一题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鉴于这篇文章的体裁和语句,我把“读”放在了第一个环节,当成了重中之重,通过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白课文的意思,体会其中表达的感情。
齐读,增强气势。刚开始学生读的并不整齐,有的快有的慢,听起来磕磕绊绊。第二遍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做了指导——停顿,遇到逗号,句号和段与段之间怎样停顿,分别停一秒、两秒、三秒,这样孩子们对停顿多长时间有了清晰的印象,再读就比较整齐了,这次孩子们也有了自信心。我也总结:停顿好了,读的慢了,自然就有了感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声音里边来传递出来。比如“四周一片寂静”我们也可以读的轻一点,把寂静的感觉读出来;“骏马飞驰向远方”,我们把“远方”拉长一点,仿佛真的到达了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可以重读里边的真正和荷兰,突出作者赞叹的语气……
自读,融进感情。经过刚才的指导,孩子们可以把这些方法来用到自己的朗读中。自由读,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非常入迷,比第一次的齐读又上了一层新台阶。于是。我又让大家再读一遍,并且自我感觉读得好的同学可以把其中的一段给大家。有十几位同学自告奋勇,课文只有7个自然段,最后一段自然段5个人齐读。每个人读完之后,其他同学作为听众先评分,再评价。评分采用打手势的方法,满分为5分,出5个手指头,其次是四分,三分二分一分。打分后给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特别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有的能听得特别仔细,一小处错误,一个字儿增删,一个字音的不准确,大家都能发现,点评的非常到位。
这样一轮读下来,“模样”“一匹”“船只”等词语的音和停顿错误,都一一被纠正过来,而且同学们也知道怎样带感情读了。
小组齐读。小组齐读的目的是交流,让同学们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族长的带领下,大家读的有声有色有画面,小组读两遍后停下来交流。
思考问题:作者写了牧场之国的四幅画面,找一找,是哪四幅?可以按照某处有某物的句型总结。我做了一个例子:第一幅 绿地上有牛群。第2幅,第3幅,第4幅呢?
二.品牧场之国
在这一个环节,我采用小组评分制,激励小组长充分激发组员的积极性。很快就有四个小组在5分钟之内讨论完成,另外有两个小组也按时完成。第2组和第6组的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成果,我们就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讨论,很快大家就把4幅画面说清楚了。
我们逐一来评读这些画面,重点品读第一幅画面,你别有许多修辞手法,一些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把牧场上牛群的安详、悠闲写得淋漓尽致,也解决了课后的第二题。
对第五自然段傍晚的牧场也进行了重点的分析,这里边有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特别是最后一部分静态描写,表现出了入夜后牧场上宁静,安详的特点。我让学生品析重点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对牧场之国荷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游牧场之国
在这一部分里,我让小组成员化身小导游,带领大家到荷兰游览。小导游选取其中的一幅画面做讲解,先在小组内商量交流,最后再在班上交流,除了第七组和第五组外,另外的七个小组都派代表对这几幅场景进行了解说。
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大家可以添加上自己的想象,尽量把景物介绍的更加详细直观。有三个小组的小导游获得了全班满5分的好成绩,他们介绍的非常精彩,并且加上肢体语言和情感,仿佛带我们走到了真正的荷兰,我们来到了真正的原野牧场上,看到了一群群,牛羊形态各异,感受到了绿色大草原上的风情。
最后我们就课后第2题,作者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进行了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重复这一句话?我先让同学们观察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有的是在段首,有的是在段尾,还有一句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这句话是作者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亲切的表达了作者的感受,也加深了读者对荷兰的印象。
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对荷兰有了立体的感觉。一动一静一思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几次走进文中,几次走进情境,几次走进荷兰,感受到了荷兰的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