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习惯叠加。
这是《掌控习惯》一书,精读分享的第16篇。
前几天,老婆让我陪她去超市买几双厚一点袜子,冬天要来了。买好了袜子,出了超市,老婆又拉着我进了一楼的百货,看了半天,选了一双鞋子,我问她怎么之前没有听你要买鞋子,她告诉我买了袜子才想起来,这个袜子的颜色家里没有搭配的鞋子,所以就买了这双鞋子。我问是不是还要配条裤子,老婆说是的。于是那天本来只是去趟超市,最后超市去了,百货去了,女装专柜也去了。本来只计划买裤子,最后买了鞋子、裤子和一件外套。
这种因一次购买行为导致的连锁反应被称为犹德罗效应。
其实,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有类似的现象。一项行为的完成可能会触发你进行下一项行为,因为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规律应用在新习惯的培养上面,利用行为的关联性,确定你已经拥有的习惯,然后把新的行为叠加在上面,这就是习惯叠加。
习惯叠加是创建执行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理念是与其在新的时间地点培养新习惯,还不如将新习惯与已有习惯整合在一起。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已有的什么习惯之后,我将做什么新习惯。
通过精心设计,把已有习惯变成新习惯的提示,而且这个提示是显而易见的。
当我培养起了每日写作的习惯后,我做了一个习惯叠加,在每日写作后,看半小时的新书。这样,阅读的新习惯也随之而养成了。
后来,我又做了一次叠加,看了新书后花10分钟写读书笔记。慢慢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养成了。
为了保证日更,我都是提前列好写作的提纲。于是,我又做了一次习惯叠加,写完读书笔记,就结合自己的思考列出明日的写作大纲,于是提前写提纲的习惯也被慢慢养成了。
通过找到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经过精心设计。现在每天晚上的写作时间,变成了当日写作,阅读、写读书笔记,列写作提纲这样一个习惯性的行为程序了。
因此,行为转变的第一定律是让它显而易见,而无论是创建执行意图还是习惯叠加,都是为新习惯提供明显的提示,并为行动提供切实可行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