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理的常识》有感-三

管理的常识中作者倡导的管理观:绩效、责任与才干的回归

一口气读完陈春花教授关于他倡导的管理观,像被连珠炮击中: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不为道德下注……每句话都反常识,却又直指身边的“管理怪象”。合上书页,心里只剩一句话:原来我们日日在“管理”上打转,却早已忘了管理为何出发。

一、绩效:让功劳说话,让苦劳闭嘴 

文章劈头就甩来一句“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毫不留情。文中把组织里最常听到的三段式委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流血流汗”“我在这儿的时候你还没来”——一并判了死刑:不产生绩效的付出就是浪费。读到此处,脑中立刻浮现每日晨读中的“奋斗就迎难而上,奋斗者拿成绩说话,注重功劳贰不是苦劳。。。。”所以说,管理若被情感绑架,让“态度”凌驾“结果”,组织资源就会在“看起来很拼”的泡沫里悄悄漏光。

二、分配:把责任分下去,把权力与利益一起端平 

文中提出“管理是一种分配”,且必须是“权力、责任、利益”的等边三角形。一句话拆穿了许多“伪授权”:平时高喊“放权”,却把权力捏在手里,只把责任往下扔,利益更不见踪影;最后出事拍桌子骂下属“执行力不行”。没有匹配的资源和共享,再漂亮的责任书也只是废纸。

三、经营 vs 管理:别在薄利多销的田地里做品牌大师的梦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一段,读得后背发凉。文中提到,中国家电企业亏损,并非管理太差,而是“管理太好”——流程再造、六西格玛、领导力培训轮番上马,却忘了自己仍靠“薄利多销”吃饭。管理一旦脱离经营战略,就像给拖拉机装飞机引擎,不翻车才怪。管理不能自我陶醉,必须回到经营的基本面:企业到底靠什么赢?

四、才干与品德:管理不是道德法庭,而是行为经济学实验 

“人都会犯错,管理要让人没机会犯错”——这句话最具冲击力。文中把“品德”拉下神坛,直言管理面对的是“自私、贪婪、懒惰”的经济人,而非道德人。初读觉得刺耳,细想却无从反驳:招聘时我们最爱问“愿不愿意加班”,提拔时最爱问“忠不忠诚”,可真正影响绩效的是能力。文中案例“小李加班受表扬、小刘准点下班被冷落”就是现实翻版。作者并非否定品德,而是提醒:日常管理要把制度笼子扎紧,让才干生成绩效,让动机不再靠“人品”下注。否则,既误事,又伤了好人。

五、镜子与鞭子:把管理观当成日常自检清单 

1. 本周开会有没有表扬“苦劳”? 

2. 新推的制度是否只分责任,不分权力? 

3. 培训内容是不是脱离当前经营阶段? 

4. 考核指标里“态度”权重是否悄悄超过了“结果”? 

只要有一条答不上来,管理行为就可能沦为“资源浪费”。这份极简自检表,比任何 KPI 都锋利。

结语:让管理回到“正确做事”,更回到“做正确的事” 

陈春花用十二页文字,把管理从“玄学”拉回“常识”: 

第一,先问经营战略,再问管理动作; 

第二,先算绩效结果,再谈苦劳付出; 

第三,先配权力利益,再压责任担子; 

第四,先建制度笼子,再谈人品高低。 

读后掩卷,作者仿佛在告诫读者,别在概念的迷宫里自我感动,管理的一切行为,最终都要在财务数字和市场结果里见真章。今后的工作中,在写新制度、搞新培训、树新典型时,都会先把这四条拿出来过筛——不让“看起来努力”偷换“真正创造”,不让“道德高标”替代“机制约束”。让管理回归绩效、回归分配、回归经营,这或许就是文章留给我们最硬核的“管理说明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