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春秋时期,各级主要行政长官通常被称为“宰”,诸侯也常常把行政治理权委托给“宰”。这样,就形成了邦君管人事、财务、军事,主要大臣管行政的管理格局。孔子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第二个周公——辅佐一个有道明君在东方重建一个伟大的周朝,因此,孔子对如何为宰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明确要求。
一、为宰者,首要的事情是“正身”。鲁国行政一把手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邦国,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是啊,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管不好自己,又怎能管别人?然而,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战胜自己。我们甚至可以说:能认清自己过错的是超人,能改正自己过错的是圣人。所以,孔子非常坚定地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二、为宰者,第二要务是“尊君”。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充分说明,孔子有着“尊君”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既已为宰,就是认定邦君有道,那就必须“尊君”。否则,就不要出来做官,惶论为宰了。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寻找并辅佐有道之君。
三、为宰者,要带头守礼。孔子非常重视礼乐制度,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颜回请教如何治理邦国,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礼,孔子说:“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在孔子看来,礼的作用巨大,不仅可以立身,而且可以立业、立国,所以,为宰者一定要带头遵守礼乐制度。
四、为宰者,要搞好全社会的利益分配。德者,得也。手里没有米,唤鸡鸡不来。老百姓没有获得感,当然也就不会赞美统治者。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修文德”指的是“修文”“修德”两件事情,其中,修文就是让百姓在精神方面有向往;修德就是让百姓在物质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如果统治者让百姓有获得感,老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如果统治者用严刑苛法治国,百姓就会唯利是图。
五、为宰者,要敬事爱民,有公信力。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贡请教最基本的政事有哪几条,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宰者,既能让百姓感受到关爱,又能取信于民,就一定会得到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六、为宰者,心中要有大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为宰者需要面对若干复杂情况,但是,心中一定要有大义在。比如:在推荐人才方面,要不怕别人超越自己。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孔子听说后,说,仅此一事,公叔文子就可以谥号“文”了。再如:孔子告诫弟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总之,在孔子眼里,邦君是幕后操盘的大佬,为宰者是前台做事的老大。为宰者要创造性地把邦君的理想愿景化为现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