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英语学习》发布了一个选题“英语学习在中国”,我看了编辑部的故事这一期。
看了编辑部的英语学习故事,大部分回复者都是80后90后,感觉都好“高大上”,对于生于农村的70后的我来说,到现在仍有很多遥不可及的。
初一的时候(1990年),我们才开始学英语,那是第一次接触英语。32开的课本,薄薄的,这基本上就是我们学英语的全部材料了。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或收音机,学校里有录音机,但也是上课偶尔使用。说英语主要在课堂,而且是仅限于读单词课文的时候。
那时候从音标学起。刚开始老师就系统地一个个教我们音标,什么前元音后元音,什么“掐头法”“去尾法”。虽然不是太懂,但都认真地记笔记——在一个小本上规规矩矩地把老师写的照抄下来。其实老师举的例子所写的单词几乎全是不认识的。很久以后又看到当时的笔记,才知道有的“U”是老师连笔写的两个“l”,“U”加一横是两个“t”,诸如此类的。
每一课前面都是固定句型,然后是一篇小故事。那时候只侧重于学句型写句子,语法学得特别扎实。虽然听说能力不怎么样,但考试不考,所以不影响考试得高分。
我一直非常喜欢英语。
记得初一时,另外一个学校的英语老师借用我们班的学生讲课,最后提了一个问题,让找出这节课里出现的一对反义词。当时老师是用英语提问的,怎么问的我忘了,就记得当时老师挑了好几个同学都没有说对,最后是我回答出了come和go。为什么我要最后回答呢?因为那时的我自卑内向,上课从来不敢大胆回答问题。但是那一次之后,我就稍微自信了一点,尤其是在英语方面。
后来我们换了一个英语老师。张老师多才多艺,曾带着我们班到城里的子弟学校作课。后来我还参加了县里的英语竞赛。
上了高中以后,我经常趁星期天和放假的时间去找张老师。她那时已调到了二中教高中。上高三以后,时间紧,去的次数越来越少。再后来,就听说张老师到南方发展了,至今没有联系过。
由于喜欢英语,选择了英语专业,毕业后我回家乡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从教20年来,变化真大啊。1、教材版本变:开始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后来用仁爱版,又用沪教版,去年又改成新的人教版。2、教学方法变:原来提倡的是目标教学,后来进行新课改,我们学校采取了“双动四环节”模式。3、学习方式变:以前只有课本,现在有网络,有手机,有电视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有培训班有网课等多种学习途径。
可以说,我见证了英语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更看到了思想观念的更迭与技术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感觉英语并没有变简单,教起来形式多样,却感觉学生学得不够扎实,当然听说能力绝对超过我们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