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晋楚争郑

公元前573年。

楚共王听说晋厉公被弑,喜形于色,正想着趁此机会兴兵复仇。又听到新君嗣位,赏善罚恶,用贤图治,朝廷清肃,内外归心,伯业将复兴,不觉喜变为愁,随即召集群臣商议,要去扰乱中原,阻止晋国,不让他成就霸业。

令尹婴齐束手无策。

公子壬夫上奏说:“中原诸国,只有宋国爵尊国大,况且宋国介于晋、吴之间,如今想要打乱晋国图谋霸业的计划,必须从争夺宋国开始。现在宋国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个人,因为与右师华元不和,如今都流亡在我楚国。如果资助给他们兵力,让他们带兵讨伐宋国,如果夺取了宋国的城池,就封给他们,这是以敌攻敌之计。晋国如果不发兵救援宋国,那么他就失去了争夺霸主的机会;如果救援宋国,必然攻击鱼石等五大夫的军队,我们就坐观成败,也是一个计策(中国惟宋爵尊国大,况其国介于晋、吴之间,今欲扰乱晋伯,必自宋始。今宋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与右师华元相恶,见今出奔在楚。若资以兵力,用之伐宋,取得宋邑,即以封之,此以敌攻敌之计。晋若不救,则失诸侯矣;若救宋,必攻鱼石,我坐而观其成败,亦一策也)。”

注:

1.【令尹婴齐:春秋时楚令尹。名婴齐,字子重。楚庄王弟。原为左尹。楚庄王十六年(前598),主持伐宋之役。次年,参加邲之役。楚共王前期,子重又先后率师伐卫、鲁、郑、莒及陈。】

2.【公子壬夫:春秋楚共王时令尹。字子辛,即楚穆王子公子壬夫。以亲族跃居高位,执政期间,轻举妄动,屡次兴兵侵害小国。小国怨恨而群起叛楚,尤以陈国为最。楚人发兵讨陈之叛,陈人申诉说:“令尹子辛,实侵欲焉。”意谓因子辛贪得无厌,索贿无度。】


楚共王就采纳了他的计谋,任命壬夫为大将,用鱼石等人为向导,统帅大军讨伐宋国。

周简王十三年,即公元前573年,夏四月,楚共王用右尹壬夫之计,亲统大军,联合郑成公讨伐宋国。

注:

【郑成公:姬姓,郑氏,名睔(gǔn),郑襄公之子,郑悼公之弟,春秋时期郑国第十三位第十五、第十八任 国君。初得楚之助。及立,背晋盟楚。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郑。成公十三年,晋悼公伐郑,坚守,晋军退。在位共十四年。】


以鱼石等五大夫为向导,攻下彭城,就让鱼石等五人据守在这里。留下三百乘战车及士兵,协助防守。

注:

【彭城:江苏徐州】

楚共王对五位大夫说:“晋国刚与吴国通好,和楚国为敌,而彭城是吴、晋往来必经之地,现在留下重兵协助你们,进攻则可以夺取宋国的土地,退守也可以隔绝吴、晋两国往来的使臣,你们要用心做事,不要辜负了我的嘱托(晋方通吴,与楚为难,而彭城乃吴、晋往来之径,今留重兵助汝,进战则可以割宋国之封,退守亦可以绝吴、晋之使,汝宜用心任事,勿负寡人之托)!”

楚共王归楚。


这年冬天,宋平公派大夫老佐帅师围攻彭城,鱼石统帅戍守的士兵迎战,被老佐打败了。楚国令尹婴齐听说彭城被围,率兵来救援,老佐恃勇轻敌,深入楚军,中箭而亡,婴齐乘势进兵攻击宋国,宋平公大惧,派右师华元前往晋国告急。

注:

【宋平公:子姓,宋氏,名成,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在位,在位44年。宋共公之子。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

宋平公30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


韩厥对晋悼公说:“当年晋文公的霸业,是从救援宋国开始的,国家兴盛或者衰落,在一念之间,这是个机会,成败在此一举,不能不去救援啊(昔文公之伯,自救宋始,兴衰之机,在此一举,不可以不勤也)!”

于是派出很多使臣,前往各国,联合各路诸侯,出兵救援宋国(乃大发使,征兵于诸侯)。

晋悼公亲自统领大将韩厥、荀偃、栾黡(yan)等,先屯兵于台谷。

注:

【台谷:古地名。故址不详。或谓在今山西晋城市西南。《左传》: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

楚国令尹婴齐听说晋国大军来了,就班师归楚。


周简王十四年,即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帅领宋、鲁、卫、曹、莒、邾、滕、薛八国之兵,进军包围了彭城。

宋大夫向戍派士卒登上轈车,向城上四面宣传:“鱼石等人是背叛宋国君主的贼子,天理不容!现在晋侯统率二十万大军,踏破这个孤城,寸草不留,你们如果还知道好坏,就应该擒拿逆贼前来投降,免得无辜的人受到屠杀(鱼石等背君之贼,天理不容!今晋统二十万之众,蹂破孤城,寸草不留,汝等若知顺逆,何不擒逆贼来降?免使无辜被戮)!”

就这样喊了几遍,彭城的百姓听到后,都知道鱼石理亏,大开城门迎接晋国的军队,当时楚国的戍守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可是鱼石等人不知道体恤关怀,所以楚兵都不肯效力。

晋悼公入城,戍守的士兵都逃散了。

韩厥擒了鱼石,栾黡、荀偃擒了鱼府,宋大夫向戍擒了向为人、向带,鲁仲孙蔑擒了鳞朱,各自押解到晋悼公前献功。

晋悼公命令将五位大夫斩首,安置他们的族人去河东壶邱。

注:

【壶邱:山西垣曲县东南】


然后军队转移,前去讨伐郑国。

楚右尹壬夫率兵进入宋国,以吸引晋国兵力,给郑国解围,于是各国联军又返回来救援宋国,楚国退兵。随后各国联军都解散归国了(侵宋以救郑,诸侯之师还救宋,因各散归)。

这一年,即公元前572年,周简王崩,世子泄心即位,史称周灵王。

周灵王出生时,嘴上就有髭须(zi xu,生在嘴边的短毛),所以周人都称之为髭王。

注:

1.【周简王:姬姓,名夷,周定王之子,东周第十位君王。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共在位十四年。他在位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2.【周灵王:姬姓,名泄心,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在位,在位27年。周简王之子,

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 姬泄心像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髭王元年,即公元前571年,夏。

郑成公病危,召来上卿公子騑(fei)说:“楚君因为救援郑国,被箭射伤了眼睛,这个大恩我不敢忘。我死后,你们各位大臣切记不要背叛楚国(楚君以救郑之故,矢及于目,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死后,诸卿切勿背楚)!”

嘱罢遂薨。

公子騑(fei)等奉世子髠顽即位,史称郑僖公。

注:

1.【郑僖公:姬姓,郑氏,名恽(yùn),一名髡(kūn)顽,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66年在位,在位5年。郑成公之子。公元前566年,因政见不合,被叔公公子騑所弑。】

2.【公子騑:姬姓,字子驷,郑穆公之子,是郑灵公郑襄公的弟弟,春秋时期郑国大夫。

公元前605年秋,郑襄公继位,封公子騑为大夫。

公元前571年,郑僖公继位,封公子騑为执政大臣。

公元前566年,公子騑谋杀郑僖公,改立公子嘉为郑国国君,是为郑简公

公元前563年,公子騑被杀。

郑国国君世系:郑穆公之子郑灵公郑襄公郑襄公之子郑悼公、郑成公。郑成公之子郑僖公。所以公子騑是郑僖公的爷爷辈。】


晋悼公以郑国没有归服晋国为理由,在戚地大合诸侯,商议讨伐郑国。

鲁国大夫仲孙蔑献计说:“郑国地势险要的地方,就是虎牢关,这是楚国与郑国的交通要道。如果在这里筑城设关,留下重兵威胁他,郑国必然会屈服的(郑地之险,莫如虎牢,且楚、郑相通之要道也!诚筑城设关,留重兵以逼之,郑必从矣)!”

注:

1.【戚地:河南濮阳县北】

2.【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楚国降将巫臣献计说:“吴国与楚国有长江水路相连,自从我上次出使吴国,约定一起攻打楚国,吴国就多次侵扰楚国的附属国,楚国非常苦恼,但又没有办法。如今不如再派一个使臣,劝导吴国进攻楚国,那样,楚国东面对抗吴国,怎么还能腾出手来在北面与我们争夺郑国呢(吴与楚一水相通,自臣往岁聘吴,约与攻楚,吴人屡次侵扰楚属,楚人苦之,今莫若更遣一介,导吴伐楚,楚东苦吴兵,安能北与我争郑乎)!”

晋悼公听从了这两个人的意见,分别实施(晋悼公两从之)。


这时齐灵公也派世子光,和上卿崔杼前来参会,听从晋侯的调遣(来会所,听晋之命)。

晋悼公就联合九路诸侯的兵力,在虎牢关修筑城关,增设烽火台(大城虎牢,增置墩台),大国抽出兵力千人,小国抽出三、五百人,共同防守在虎牢关。

郑僖公果然恐惧,派人向晋国求和,晋悼公这才班师(始行成于晋,晋悼公乃还)。


当时晋国的中军尉祁奚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就告老致政,晋悼公问:“你退休后,谁可以代替你呢(孰可以代卿者)?”

祁奚回答说:“解狐最合适(莫如解狐)。”

晋悼公说:“听说解狐和你有仇啊,为什么举荐他(闻解狐卿之仇也,何以举之)?”

祁奚回答说:“主公只是问谁可以代替我,没有问我有仇没仇的事啊(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晋悼公就去召解狐,还没等拜官,解狐就病死了。

晋悼公又问:“除了解狐之外,你还推荐谁?”

祁奚回答说:“其次较合适的就是午啦。”

晋悼公说:“午不是你儿子吗(午非卿之子耶)?”

祁奚回答说:“主公只是问谁可以代替我,没有问是不是我儿子的事啊(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晋悼公说:“如今中军尉副职羊舌职也死了,你就一起为我推荐一个人代替他吧。”

祁奚回答说:“羊舍职有两个儿子,名赤,名肹,二人都是贤人,都可以为主公所用。”

晋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

诸大夫无不悦服。

这是公元前571年的事。

注:

【中军尉:由闵二年《传》"羊舌大夫为尉"可知,晋献公时已设有军尉之官。(成十八年)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铎遏寇为上军尉。”又襄十九年《传》:“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皆受一命之服。”

军尉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军卿(即上述之六卿。晋国上、中、下三军的主帅、副帅共六人,出则为帅,入则为卿,为执政大臣,军政一体),居军中大夫之首。

军尉中又以中军尉为最尊,故又称为“元尉”。上军尉次之,又称为“舆尉”。

综合相关记载,晋军尉之掌可归为以下两点:

1.掌管军政。

《晋语七》云:"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军无秕政."

《淮南子·兵略训》亦云:"夫论除谨,动静时,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可见尉的职掌范围甚广,其中管理军纪可能是其主要职能。

高诱注:"军尉,所以尉镇众也。"

左言东《职官表》指出:"古代军事、司法之官多以尉命名,如国尉、廷尉等。"是也。

《左传》中也有尉掌军法的例证(见襄三年羊舌赤杀晋侯之弟扬干)。

2.为诸军将驾驭兵车(按:中军尉为主帅驭手)。中军尉还有佐官。中军尉佐是中军尉的副职,负责辅佐中军尉处理各种事务,作战时担任中军佐(副帅)的驭手。

晋时著名的贤大夫祁奚(祁黄羊)即是中军尉,他荐贤、护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成为千古美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公元前574年。 栾书、荀偃绑架并鸩杀了晋厉公。 然后,栾书、荀偃与士匄(gai)、韩厥等群臣迎接在京城的孙周归国...
    陈七文者阅读 88评论 0 0
  • 公元前590年冬十月,楚共王拜公子婴齐为大将,联合郑国军队攻打卫国,在都城郊外大肆掳掠,焚烧房屋,破坏庙宇。 公元...
    陈七文者阅读 46评论 0 0
  • 公元前576年,也就是周简王十年。 楚共王看到宋、郑两国又依附于晋国了,就命令公子侧率兵讨伐郑国。 郑国一看势头不...
    陈七文者阅读 104评论 0 4
  • 问鼎中原 公元前607年。 周匡王六年。 这一年,周匡王崩,其弟瑜立,史称周定王。 注:1.【周匡王:姬姓[htt...
    陈七文者阅读 75评论 0 0
  • 邲之战晋军阵容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 注:【晋景公:姬姓,名獳,又称据,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在...
    陈七文者阅读 8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