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
关键点 (赛课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组内赛课活动我们组的老师都深有感触。《乘法的初步认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乘法,但是他们对乘法并不陌生。假期里学
生通过预习方式都进行了乘法口块的背诵。乘法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内容,他们已经会读乘法算式,有些孩子乘法口决都能背诵下来。但乘法的含义,他们并不懂,为什么要学乘法?乘法有什么好处,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都是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知识。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悟乘法的含义,通过具体的实列切实感受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表示更简便。当我听完我们组3位老师的课后,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先设计了一组连加计算,让学生口算,并说出每一步的得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数相加连加算式的麻烦。)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下面3个算式加数都相同,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看来学生对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已经有一点了解。我及时对假期预习的学生提出表扬。并提出乘法到底与这样的连加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很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揭示课题,如果我直接揭示课,对学生学习乘法的认识能提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感悟乘法的含义
接下来我引领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游乐园游游玩项目的参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语言描述,交流感悟加数相同连加算式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发现每架小飞机上有3个小朋友,共5架小飞机,再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寻找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都能发现一架小飞机上坐了3人,还有同学竟然能说出每架飞机上有3人。这时我及时提出表扬。并让她给大家 解释,每架飞机上有3人的意思。让学生在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每架飞加上坐3人就是哪一架飞机上都是3人的意思)。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我提醒学生说具体一些,是哪里一共有多少人?孩子们通过观察、语言描述初步感知乘法算式中的基本要素:每份是几和有几份两个基本条件。求5架小飞机上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呢? 3+3+3+3+3.我故意问学生,你说这么多3我都听晕了,到底要加几个3?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5个3。老师写的是不是5个3呢,我们一起数一数。让学生通过“数”感受到这个5在加法算式中是看不到的,它是数出来的。那求5架飞机里一共多少人,实际上就是算5个3相加的和。学生理解了同数相加的含义也就很容易理解乘法的含义了。3×5就是5个3相加。
二、学习认识乘法算式
学生在解决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过程中,学生感觉连加算式加数多就太麻烦了2+2+2+2+2+2+2=14。就有学生提出要找简便的方法。好多同学想到了用乘法。可是霍思宇却另辟蹊径想到过山车可以竖着看:一列坐了7人,两列就是2个7。这确实是加法的另一种算法也是正确的,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但当时没能及时表扬,错失了一次激励孩子的机会。(这个孩子思维独特,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看不到的“点”子上去)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我把2个7这种算法先放到一边,一会儿再研究。
有同学提出来可以用乘法计算,怎么写乘法表示7个2相加呢?我把2和7写了下来。拿出一个➕号让学生把它变成✖️,聪明的孩子把加号➕一转变成了✖️号。并告诉大家,乘法就是加法变来的。所以✖️号也是➕变来的。(第二节,听赵鹏华老师上课时,正好看到“✖️”号的由来就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的,他把➕旋转45度就得到了✖️。)当时我如果能及时把这条数学文化信息告诉大家。并表扬孩子具有科学家的头脑,对学生来说就是极大的鼓舞了。 其实前边霍思宇同学提出的可以用2个7表示过山车的人数也是很好的生成教育资源。
2+2+2+2+2+2+2=14
可以写成2×7或者7×2
7+7=14
也可以写成2×7或者7×2
不管是7个2相加,还是2个7相加算出的都是过山车上的人数,只是思考的方式不同,结果一样。
所以2×7可以表示2个7或者7个2。后来在练习课时,我又重拾霍思宇提出的7个2,并对他再次表扬。
我在讲这节课时,由于前边学生在解决问题感悟乘法含义的过程中,我的课件上与讲课的实际情况有重复现象,导致练习题没能完成,有点小遗憾。主要是没有根据自己的思路精心整理自己的课件。以后一定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像吴正宪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去探究,去感悟一步步提升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