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都在看猫老师(剽悍一只猫)的公号文章,以及其他各类关于知识变现的公号,受益匪浅。
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3点是:
1.要学会掏空自己。
通过学习和实践,脑子里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储备,我们要学会尽快把它们“派发”出去,经常把自己掏空,身体和大脑会处于饥渴状态,学习的欲望就会变得非常强烈,学习效果也会好很多。
反观我自己,我经常是不断地去看、去听和去学,但缺少思考、感悟和输出,有些书看了就是看了,只在读完当下有所感触并在当下很有改变自己的冲动,但是往往第二天第三天就把读这本书感悟到的东西给慢慢忘却了,并没有对自己产生实际意义上的转变。
另外,我时常中断读书,我无法做到专注地看一本书,持续沉浸其中并把整本书读完,我总是见异思迁,一本书读着读着,当我又遇到另一本我感兴趣的书的时候,我又切换到另一本去了。这种无法专注地读完一本书的坏毛病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我心里一边责怪自己的不专注,一边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分心,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使我的思绪杂乱,生活和工作也处于焦虑之中。
我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文章,也会让自己看书,这种恶补性、贪婪性的输入,任由吸收的知识在自己脑海里、腹腔中不断发酵,却无从下笔输出,让我时常焦躁,觉得自己“脑子很满”,记不住东西,甚至没有耐心再去看完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因为我大脑告诉我:“我很饱,我很乱,我很累,我需要梳理,我需要疏通。”
我终于意识到,将所学所看的及时“派发”出去很重要。于是,我开始带着反思的心态去读书,我挖掘出了适合自己看书的方式,即是,每次都尽量找出完整的一段时间给自己看书,这段时间是不被任何事物打扰的,沉浸式读书,边读边用笔标注自己认同的地方,而且连续几天坚持读一本书直到读完。读完书之后的当天,重新从头开始按每个章节的顺序来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复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最好能用文字输出,建成读书笔记文档(这个过程就是把吸收进去的知识“掏”出来),提炼出对自己日后有实践意义的知识(读书就是为了用,学以致用)。这种“吸收”和“掏空”,真的可以让大脑更清晰,内心更平静,思绪也不再那么杂乱,更有了想要学更多的欲望。
2.读书不是要记住作者的观点,而是要用,学以致用。
用,才是更好地读,读的过程中要去思考怎么去用,还真的去用。好的书籍要重复读,多读几遍,读到能悟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这本书.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个坏习惯,看到作者写的某些金句和好的想法,我会停顿下来,反复去记甚至去背诵,生怕自己合上书本就忘记了。而且做的读书笔记也会反复去观看,去感悟,但却很少把这些好的知识给用起来,任由这些知识躺在笔记里落灰。
现在的我开始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动脑思考,将学到的知识执行起来,落实到生活中和工作上去,针对作者的观点,自己也慢慢学着去做延展,写出更多来,从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将转化来的知识不遗余力的打磨成专业技能。基本功打好了,就可以慢慢走上知识变现之路了。
3.目标不要贪多,越专注一项,更容易出成绩
是的,目标不能贪多,遍地开花当然是好事,要让花儿都持续开、开得灿烂,却不是容易的事。
目标贪多,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无法兼顾,导致样样本事会一点,但功底都不够深,很难成为哪一行的专家,就很难积累人脉,很难出人头地,很难靠一行实现知识变现来赚钱。
所以每当我有冲动地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的时候,我会警醒自己,不要贪心,当下学好并做好自己最擅长的技能足矣,等到这一技能专业娴熟到足以支撑你生活所需,你再可以慢慢拓展你想学的其他技能。越专注一项,越容易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