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写出自己能看上的文章。但是,我上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写作文的初级阶段。她每天死磕自己脑海中的那点词汇和那有限的人生经历,试图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日记、周记、小作文。
她向我求助。
那我虽然不会自己写,但是也得使出浑身解数来教人家呀。作为久经沙场的成年人,好歹练出了睁着眼睛瞎掰的功力。于是,一个不会写文章的妈妈,瞬间变成了一个能指点江山的大文豪,口若悬河地去交代孩子,巴拉巴拉。
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信了,那些写作培训班不请我去授课,真是一大损失啊。那顺便,我自己也加入了简书,一起造作吧!
不管怎样,先写出来
我和孩子一拍即合,就是,不管写的好不好,先把你的话写出来,不许打击批判。
孩子这个时候,最喜欢叨叨叨自己新奇的东西,他的经历和情感都在萌芽发育的状态中。很多孩子你给他一个主题,他能瞎七瞎八地联想一大串。但是一到下笔的时候,没有办法去转换成书面语言。口头输出不能顺利地变成书面输出。
很多成年人要做一件事,他也总是要思前虑后,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一遍,才去做。所以先不要想着如何去准备你的句子,如何能写出出彩的句子。很多人不敢下笔,就是因为给自己设限了。永远都在准备怎么开头,想不好他就不下笔。他开不了头,就写不了中间,结不了尾。永远不要等待准备好,因为你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你不知道从哪里准备。学无止境。你下一刻有可能就推翻了现在的想法。去写就对了。
所以刚开始千万不要打压小朋友的积极性,即便是他写的真的不咋地,也让他写出来。先调动写作冲动,再培养写作才华。毕竟文章都是要经过修改的嘛。真正的文豪作家们都还得改上几个回合,才能交稿。更何况一个小屁孩。
可以先列个思维导图或者大纲之类。先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能想到的相关内容统统都记在纸上。顺序无所谓。等你想不出来了再去形成结构。
自由地感受你的情感
成年人如果能意识到自身的固定思维和情感上的不同步,就要想办法试图打破这种瞻前顾后。
正因为孩子的情感和经历都还不成熟,他的语言系统也还不成熟,所以这种表达之间存在着阻隔,导致他自己还不能完整地用语言去记录。但是你又不能否认孩子情感的丰富性。他们在喜怒之间变幻无常,每天小情绪不断,阴晴圆缺都写在脸上。
这种变换是成人已经丧失了的,或者说成人已经麻木了,经历过更多,有些事就变得细微不值得去感受了。比如一个冰淇淋的融化,或者跳绳比昨天多跳了几个。而孩子他正在感受着一切。
作文里正是这些情感可以表达出来的地方。不管事大事小,让他去自由地去感受去表达。并不是说只有经历了大事件你的情感才丰满。那我宁愿不要孩子经历人生中这些大起大落。日记之类,只是我们情感的日常化表达。他不需要很复杂的内容。无需一根杠杆,一片羽毛足够撬动内心的波澜。
哭和笑只是部分情感而已,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无非是我们的情感更多样。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我们现代的家长需要做的,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成绩,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只有涉猎了广泛的生活,他的经验,情感,情绪发展才符合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内心也更有波澜,从而丰富起来。
写作与阅读
我的小朋友每天回来都会跟我聊聊在学校里的生活。这是一个老妈子比较欣慰的地方,能够得到孩子的信任是一种荣幸。
她谈作文的时候最是神采飞扬,字数总能达标,老师的评分也不低,然后她还觉得哪一部分比较丰富。最起码作文不是她最怕的那个部分。
我想这就够了。写作不一定是说要成为名家大文豪,写作使我们对语言开始有更高级的认知,当一个人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她也会更理解别人的表达。写作也能让人更加认清自己,你会往深层次地去挖掘情感,和脑袋里的想法。这个时候,也更渴望进步,渴望交流,与优秀的人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别人家串门,阅读是最好的途径。写作与阅读相辅相成。
我个人是不建议看作文书,市面上大多数的作文范例,只是教一些技巧。对于孩子也仅仅起到一个积累词语的过程。积累词语他在学校里或者平时任何的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对于怎么下笔还真是毫无帮助。
要看就看优秀的书,人生有限,要把精华的时光用在读好书上。
亲爱的小孩,你写在作文本,我写在简书,不问将来,就单纯地享受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