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有些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的智慧并不是提前备课生成的,而是头脑中一刹那的灵感,就像我今天讲第六模块第一单元,就是这样。
第六模块的主题是Problems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三个单元,一篇对话,一篇阅读,一篇语法。
01.第一个词problems
我讲课有一个习惯,我喜欢从单元的题目出发。既然这一模块讲problems,那么我们先从这一个词出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很快孩子们提出用建议的方式,而不是用命令的态度,我们无法决定别人的行走,但是我们可以给出自己的方向。
那这些问题又是什么呢?What are the problems?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
Problem很多,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模板去寻找解决之道。而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单元,是一节听说课。
我们先看题目If I start after dinner,I will finish it before I go to bed.如果我晚饭后开始,我睡觉前会完成它。
问题来了,it指的是什么?
答案自然不同,当然有孩子说是作业homework,我们不着急给出确认,只需要让孩子们从对话中寻找答案。
02.第二个词it
文本的第一句话中我们就发现了homework作业这个单词。那么接下来我不着急讲解文本,而是让孩子们去寻找带有homework 的句子。
这样的讲解方法是我突然间的一个灵感,我备课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设计,当我写下这个单词的时候,连我都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大胆和不可思议。
很快,从文本中我们总结了5个含有homework的句子。
我发现这5个句子非常好,不仅练习了时态,也学习了生单词和重点短语,最重要的是这些话都是Dad说的,我们在写这些句子的时候可以感受到Tony爸爸的情绪变化。
作业写了吗?(平和)
我想让你养成回到家就写作业的习惯。(耐心)
你是不打算现在写作业了?(小生气)
如果你做别的其他事而不是写作业,你就没时间去学习。(急躁)
没完成作业前,你不能做任何事。(发怒)
所以当我们来研究文本语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句子特别好玩,它们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我们读文字就是读人。
当人这个因素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我们才能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和征服性。
03.第三个词but
单单从这5个句子,我们就能基本上掌握文本对话内容。
既然是问题,那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自然就是写作业的问题。
Tony自然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不妨从but出发,看看他怎么说。
当父亲让他写作业的时候,他用but说作业不多,饭后写的话,睡觉前能完成。
当父亲说现在写晚饭前就能完成的时候,他用but说他需要休息。
当父亲说他会考试不及格的时候,他又想用“but……”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我们总是有N个but去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辩解,总是会给自己N个理由。
所以,在对话的最后,父亲也给他来了一个but.I'm sorry,but that's my last word.我很抱歉,但这是我最后的决定。
04.第四个词time
托尼说他能在睡觉前完成作业,那么问题来了,他几点睡觉?父亲说他如果现在写,晚饭前能完成,那么现在是几点?
Tony 是美国人。我查了一下美国学生下午一般三点左右就放学了,所以Tony会向父亲提出还想去图书馆做志愿者并且看书。试想,如果他在中国学习,放学肯定是下午六七点,这个点图书馆已经下班,显然他不在中国读书。
父亲说如果现在写作业,晚饭前能完成,那么美国孩子的作业量是多少呢?即便是从四点开始算,晚上七点吃饭,那么Tony的作业量也需要3个小时左右,这样的作业量也是非常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父亲一直催Tony写作业的原因,试想,如果作业非常少,30分钟就能完成,我想父亲不会批评他弹吉他,不会反对他去图书馆做志愿者。
父亲希望Tony养成回到家后先写作业的习惯,看似很合乎逻辑,但其中的背后还是作业多造成家长的过度焦虑。
05.第五个词“双减”
今天学校开会讲“双减”,班主任利用班会解读“双减政策”,那么我们能否从文本中来认识到双减的重要性呢?
Tony的一句I haven't got so much (homework).作业少,托尼有时间练习弹吉他,有时间去图书馆读书……学习就是这样,教材内是知识和教材外是能力,我们必须让孩子们increase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ld(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学以致用,我们需要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体魄,所以我们提出“减”,就是为了“增”。
作业,是全世界父母的痛,而我们有了双减政策,自然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