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读者留言。
我现在的工作很稳定,在我们这里算是最好的工作之一。但是,在工作中,我却感到非常痛苦,每天做的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事,可我本身是一个很有创造力,也很有激情和热情的人,我喜欢那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我喜欢大家交流时可以碰撞思想的自由,所以我很想去广告公司或公关公司工作。
几年来,我一直很想辞去现在的工作,但是家人都不支持我,他们觉得我的想法不现实。就连朋友也说我这样做风险太大,而我自己也很害怕辞职后自己仍然过得不好。
现在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很痛苦、很压抑,有时甚至觉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可能会得抑郁症。艾菲老师,你说我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这条留言让我非常感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其实,这类疑问是我平时遇到最多的,它们的共性是:我究竟该安于当下稳当的工作还是该换一份有挑战、有风险,同时也能发挥我的天赋、热情,或是让我感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呢?
对这个问题,我可以给出流于表面的答案,也可以给出直击本质的回答。而这个直击本质的回答,其实就深藏在我们的人性特点里。
人性,最近几年被谈论得很多,究竟什么是人性呢?
人性,按照哲学教授杨立华老师的话说,就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
可是,究竟什么倾向才是“人不得不如此”的倾向呢?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基因会同时向多个方向随机突变。但是,如果从最终结果来看,被筛选并传递下去的突变是有益于个体生存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人性中有一个“不得不如此”的倾向,就是确保自己在短期内获得生存和繁衍的倾向,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自我保存”的倾向。
注意,在这句话里有一个定语是“短期内”,为什么会有这个定语呢?
因为对个体而言,即便是生存和繁衍,也有长期与短期之分。确保短期内的生存和繁衍,与确保长期内的生存和繁衍,在很多时候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比如:为了在短期内更好地生存,我们会停留在自己早已习惯的舒适圈里,但这种行为却会对我们长期的生存和繁衍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人性的特点就是短期内自我保存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确保自己在短期内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倾向。这个倾向,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出厂设置”,而我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围绕这个“设置”不断展开。
比如: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高热量甜品对身体不好,却怎么都戒不掉?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原始采集者,你会非常想获取更多的热量,因为热量的获取对你的生存至关重要。获取热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吃甜食,而甜食最可能的来源是熟透的水果。那么,如果你遇到了一棵长满成熟水果的树,你会怎么做?你肯定立刻就去吃,直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附近其他动物也发现了这棵树,你就连一个水果也吃不到了。
于是,这种想要大口快速吃下高热量甜食的本能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就算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居住在草原或森林中,但我们的基因却依旧记得自己对高热量甜食的渴望。每次看到巧克力冰激凌,我们都想来上一盒;每次看到香喷喷的芝士蛋糕,我们都会馋得走不动路。相反,那些不那么渴望甜食的原始采集者,可能早就因为没能获得足够的热量而丧生了,他们的基因也就没能遗传下来。
尽力保证短期内的生存和繁衍,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厂设置”
读后感
这段关于人性“出厂设置”的剖析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挣扎的深层根源——那份对稳定工作的不舍与对创造渴望的撕扯,本质是短期生存本能与长期生命价值的博弈。作者指出,人性天生倾向于守住既得利益、规避未知风险,这正是我们焦虑的源头。
然而,这也让我看见曙光:真正的人格成长,或许就在于清醒地识别这种本能倾向后,依然能听从灵魂深处对创造与自由的呼唤。当我们意识到“舒适圈”可能是温柔的陷阱,便拥有了超越本能、追寻更完整生命的勇气。这不是对安全的简单抛弃,而是在深刻自我认知基础上,对生命维度的主动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