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纵横六经
此幅纵横六经图,乃周敬王37年,鲁哀公12年。西元前483年,孔子年69岁,自卫国回到鲁国。虽然哀公与季康子热烈欢迎,并以国老之尊来礼遇,可惜终不能重用孔子。而孔子也不求出仕为官,在最后数年的岁月里,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做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同时,并序《书》、传《礼》、删《诗》、正《乐》、修《春秋》、制《孝经》,尤其赞《周易》,即注解《易经》,共做了十种注解,谓之“十翼”,共有《系辞》上下传,乾卦、坤卦的《文言》、《序卦传》、《说卦传》,64卦的彖传、象传等。此时,弟子约有3000余人,精通六艺者72人。图中孔子盘坐,席边有古琴,茶几上有书卷,表征是经典礼乐的教学。此时,或正对弟子的求教而作答复,两旁弟子或拱手作礼,或注目聆听,或垂眼思维,或相互议论,或核对古籍,或在旁演礼,门外弟子或在习射、习御,皆是六艺的训练,也是君子的人格养成。尤其习礼的风气,一直延续到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到了山东孔庙,还看到诸生以时习礼,感慨不已,久久不忍离去。孔子以一介布衣,传承中华文化道统,至今2000余年,世人对其敬仰不变如昔。
第三十、西狩获麟
此幅西狩获麟图,乃周敬王40年,鲁哀公15年,西元前480年,孔子年72岁。此时的历史背景是,孔子死了儿子伯鱼,差一点断了孔家的后代,所幸有遗腹子为男儿,即后来做《中庸》的孔伋,字子思。能传承道统的颜回,也不幸短命死了;连一路情谊相挺的学生子路,也在卫国内乱中,死于非命。此时的孔子,命与时乖到了极处。是年春天,哀公往西方狩猎时,叔孙氏的车夫鉏商猎得异兽,以为不祥,请孔子往观之。孔子泣说,这是麒麟啊,它是有仁道的灵兽啊,他的出现是有德天子出现的吉兆,但他却生在乱世,又被人打死,莫非我道已穷?图中的孔子在两株千年古松下,面对伤左前足,四脚朝天而亡的麒麟,双手一伸,作我道穷矣的感慨。身旁弟子愁眉无奈的望着灵兽,前方站着猎者三人,手持猎具,表情露出讶异、悔恨与悲泣。泣者或许是叔孙大夫的车夫鉏商。据说是他抓到并折断麒麟的左足,想必是自己闯了大祸,不禁掩面暗泣。何以孔子慨叹我道穷矣呢?因自古以来,麒麟出现一定是明君在位,百姓知其为祥兆,均不忍伤其生。鲁国当时政治紊乱,并无明君在位,麒麟出现,又遭杀害,这好比孔子一生未遇明君,虽有救世之道,终不能行于世,于是停止著述写作。《春秋》之作,因而绝笔。
第三十一、梦奠两楹
此幅梦奠两楹图,乃周敬王41年,鲁哀公16年,西元前479年,孔子年73岁。一次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知为将亡的征兆。过世前七天,子贡特来探病,孔子正拄着拐杖在大门口唱歌。歌词的意思是:泰山难道要崩倒了吗?梁木难道要毁坏了吗?贤智的人难道要凋零了吗?孔子见到他便说:赐啊,你为什么来的这么迟呢?并说:从前夏朝人死了,把棺木停放在大堂的东阶上边,如以主人之礼来对待他;周朝人是把棺木停放在西阶上,如以客礼来对待他;殷朝人是将棺木停放在大堂两柱之间,受人拜奠。此梦或是做王侯,或是将死的预兆。可是现在没有贤明的天子,天下谁来朝宗于我呢?大概是我要死吧。之后,孔子卧病七日而殁,卒于夏四月己丑日。图中所示,即是孔子当门而歌,学生子贡前来探病,拱手作礼,问候老师。子贡听了老师的歌词,便叹道:泰山塌了,我还有什么可以景仰呢?屋梁坏了,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呢?圣哲过世,我还有什么可以效法安住呢?令人不胜感伤。
第三十二、治任别归
此幅治任别归图,乃孔子逝世之年六月,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众弟子皆服心丧,并来到墓旁,搭茅屋居住,守墓三年。守丧期间,诸弟子们又在孔子墓旁,带来各自家乡的树苗种植,长大后成为日后的孔林,实是最有历史价值的林园。图中所绘,是诸弟子们守墓三年后,哭奠尽哀,拜别孔墓,并相别而去。唯有子贡在大家一一离开之后,再守墓三年,共庐墓六年,然后归去。千古以来,对老师服心丧最久的唯子贡一人。后来,孔子的学生和鲁国人,陆续把家搬到孔子的墓旁居住的,竟有100多家,于是那个地方就被改称为孔里。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便将孔子生前居住的三椽茅屋,改建为一座庙宇,来奉祀孔子。后人因为孔庙里保存着孔子生前衣服、帽子、琴、车、书籍、礼器等物品,就在庙里也同样举行祭祀,一直到现在都没间断过,而且一直扩建,成为现在孔庙的型式。至于孔家在曲阜所住的地方,也随着历代的封赐,扩充为今日的孔府。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今称“三孔”,是到曲阜缅怀一代圣哲,必到之处。
以上是《孔子圣迹图》32幅简说,用以表彰孔子的一生。他的德学、事功,永为世人所效法与遵循!
后记:
太史公司马迁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者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自西汉以来,人们或到曲阜三孔,或在当地文庙,或在书院学堂,以各种形式瞻仰祭拜孔子,以示传承中华文化道统。而《孔子圣迹图》,更促进了孔子事迹的传播与普及,对传播儒家文化,传承和弘扬圣贤精神,产生了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跨越时空界限,让圣贤的形象和精神得以永恒流传。
愿我们所有后学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生活中,将孔子的理想落实在工作中,将孔子的文脉传承到千秋万代,才是对孔子最为崇高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