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我的前半生》。
全书写到了他1959年被特赦后,回到北京,参观了从小长大的故宫,随后在新中国获得了新的职业。后来,还与一名护士结了婚。
从此过上了幸福而安定的生活。
这是他“前半生”的终结,其实在不久后的1967年,他就因尿毒症逝世了,所以《我的前半生》记载的,其实可以算作是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从一位末代皇帝从普通的王公子弟、到一位西太后钦点的紫禁城继承人、一位被迫退位的末代皇帝、一个一心要回复祖宗江山的现代“慕容复”式人物、一个为了目标不择手段依附日本的傀儡皇帝,再到解放后先后成为苏联和中国的俘虏,最后被改造为一名新社会公民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不过,就像溥仪自己说的,他的一辈子似乎都离不开高墙,紫禁城的红墙、长春傀儡皇帝的宫墙、劳动改造时的高墙,他在各种墙中从懵懂无知到有心无力再到为了自己的安全吃斋念佛身体虚弱,最后脱掉了自己“皇帝”身份后,却变得健康、精神和安全。
这很讽刺。
他在监狱里因为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时,痛恨自己的无能,更痛恨让自己当皇帝的慈禧。在去掉了所有的身份回归到一个本真的人之后,溥仪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所有人都嫌他笨,嫌他事儿多。
这很真实。
大家都是一样平起平坐的时候,不是皇帝、大臣、王爷的时候,也就没人把你的身份当回事,大家评价的依据是看你能不能给为人服务,能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而不是帮人端饭洒人一头,一起劳动光出废品。
到头来评价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本身的东西,身份就是个摆设,身体才是最真实的。
读完这本书,作者和读者都会感觉到,溥仪的一生是奇幻的悲剧的,他的前半生少有快乐的日子,更多的是为了家族为了自己担惊受怕,而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从苏联移交回来,住进新中国的高墙里开始的。
我相信,如果再让他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当一个普通人,一个靠自己劳动自力更生的公民。毕竟劳动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