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让我对“语文课上应抓住语言密码”有了深刻体悟。
一、借语言密码感知形象
在教学中,王老师以 “宇宙混沌”“天清地浊” 等线索词为语言密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语句。如聚焦 “在这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从 “一万八千年” 这一数量词,学生感受到盘古沉睡时间之久,体会其神性;分析 “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 的动作描写,精准抓住 “拿、劈” 等动词,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使盘古 “创世之神” 的形象在对语言的品读中立体起来,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鲜活的人物。
二、依语言密码提炼精神
语言是精神的载体。教学时,紧扣文本语言分析盘古行为依靠的因素。从开天辟地时 “斧头、力量、勇气”,提炼 “勇于开拓”;支撑天地中 “身体、力量、坚持”,提炼 “勇于坚持”;改天换地间 “身体、奉献、创造”,提炼 “勇于创造” 。通过对这些语言密码的解码,学生逐步领悟盘古精神内涵,实现从文字理解到精神传承的跨越,让语文教学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三、凭语言密码联结古今
在任务四、五中,借助文献记载里的语言,梳理盘古故事传承脉络,理解文化价值;联结华为 “盘古大模型” 命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对盘古精神当代价值的理解。语言成为古今沟通的桥梁,让古老神话精神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也让学生明白语言承载文化、传递精神的功能,学会用语言传承与创新文化。
抓住语言密码,语文课便有了灵魂,能引领学生在文字丛林中穿梭,悟形象、品精神、通古今,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我教学中的宝贵收获,也将指引我继续深耕语文教学的语言密码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