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学习的心界与眼界
进入3月份,满屏的人潮汹涌。各地的企业家协会、管理者俱乐部等也开始了走出去的“考察学习之旅”,应邀作为辅导教练总是想啰嗦几句。
尽管“考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企业有良好的愿望,个体有不错的体验,结果却差强人意。其实不难理解,作为企业家,对自身企业的成就绝少满意,归根结底觉得是团队不行,总觉得需要学习,特别是跨行业的成功企业一定有“诀窍”可以借鉴;作为个体就更有意思了,很多企业虽然算不上成功,但企业的高管却目高于顶,考察学习之旅不免游山玩水项目,乐此不疲。学习的目标企业则技高一筹,把参观学习做成了品牌传播的大课题,让参观者叹为观止,唏嘘不已,大大提高了目标企业的影响力,所谓获益匪浅,稻盛和夫的“京瓷”就是范例。
“开眼界”似乎是要达成的第一目标。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眼界乃为经验丰富与否的前提,眼界越宽则见识越广。心界是想象中的境界,是心胸的境界,心胸开阔,能博知身外之事物,身居茅庐而心知天下。
人先有心界而使眼界开阔。所谓视而不见,是典型的眼界虽有可能,但心界未开导致的结果。打开心界,带着问题看世界,眼界里就可能出现答案,或者参考信息。知不知,上。对自己的不足有清晰的认知,就可能在参观学习中得到答案。不知知,病。强把不知当作知,是病态,是无法得到改善的。
放空,解读别人的成功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归结为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机会效能。参观学习的准备在于心界的打开,眼界是目之所及,心界则无所不想。
眼界扩展心界。有一句话说“吃过、见过”,说的是经历和经历带给人的判断的思考益处,见过就是眼界的范畴,“眼界”能够扩大有心者的“心界”。以刚刚打了一年的俄乌战争为例,下场的是俄罗斯、乌克兰和西方雇佣军,参与支援的囊括了几乎整个西方,影响了世界的舆情和能源市场,影响甚至还在发酵之中。由于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让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如果说80年前的二战,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电影,20年前的海湾战争我们能看到是一些影像片段,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实况。从二战时期的坦克战、飞机空战、登陆作战,海湾战争中的一边倒的科技碾压,到这场俄乌战争,无人机无人艇加入战群,星链、卫星成为决定成败的要素,我们作为旁观者,不能不把心界打开,不能等到自己下场的时候,才冷手抓热馒头。
交流,才能打开心界。内部交流,增加共识,保留不同看法,对组织目标的认知保持一致,对路径和资源分配方案放宽讨论空间,“云计算”的效应也可能出现在组织发展过程之中。外部交流,虚心学习,见人长处,自负之冰焕然融化,心界自开。
交流,让眼界碰撞。交流,倾听,让别人的视野成为自己的见识;让自己的视野所见成为别人的资源。如果一天参观学习的时间8小时分配是7+1,7小时的现场参观与交流,一定要有不少于1小时的内部沟通,打通眼界与心界,这就要求脸红耳热的酒局与感性和理性碰撞的话局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平衡。
作者 | 李瑞波
私董会教练、企业家教练 北京创享时代首席顾问、河北珍谋钧略首席战略顾问、天津中轩咨询创始合伙人;上海钧启领导理学院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南开大学EDP、浙江大学EDP 特聘教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专家。
曾任顶新集团(康师傅)首位大陆籍营业部长、曼可顿(比利时)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光明乳业地区部总经理、荷兰喜力啤酒(Heineken)中国北区总经理。
《战略营销落地中国》作者;为GE、飞利浦、奥迪、上汽、TESCO、中国银行、太平洋保险、中化集团、中国建材、中铁设计院、中国轨道交通设计院、泸州老窖、青岛啤酒、加多宝、辅仁药业、江世药业、赛轮金宇、格力、超威、顶新集团、华北制药等知名企业进行咨询服务和企业内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