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184

7.26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曰)孟子辨舜、跖之分,只在义利之间。言间者,谓相去不甚远,所争毫末尔。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才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若无利害,何用计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

伊川先生说,孟子分辨虞舜和盗跖的不同,只在看义与利之间如何取舍。之所以说“间”,是说义与利相去并无很远,它们的较常只在毫末。义与利的区别,本质上是公与私之争。人们经常刚才还在谈论道义,转眼便从利害角度考虑处理问题了。这种权衡,便是因为心中在乎利害关系。如果没有利害之心,何用权衡计较?利害,是世人的人之常情,人人都懂得要趋利避害,但是圣人从来不关注利害关系,只看从道义角度,某事当为还是不当为,如此个人的命运便在其中了,而不是试图获得一个好命,而去计较如何趋利避害。

虞舜和盗跖的区别,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导致这种结果的起源却只在毫末之间,即为义还是为利。为义处于公心,为利出自私心,公心和私心,只在一念之间。

这段话告诉我们,知易行难,知义是容易的,但是行义却很难,因为私心欲望经常会压倒公心,主导我们的行为。在王阳明看来,这种知,不是真知,真知必能真行。那么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都和告子一样,认为仁在内、义在外,而孟子的态度非常鲜明,他认为仁义都是内在的东西,义不是外在的。

7.27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曰)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于道,且只得所存正,分别善恶,识廉耻。如此等人,多亦须渐好。

伊川先生说,大凡真正的儒者,不敢期望在大道本身用尽功夫,他们只是让自己存中正之心,从而能够区分善与恶,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像这类人,通常也必须日积月累,渐渐变得更好。

伊川先生这是强调得道不是修道,而必须是修身。道就在我们内心,故存正为道之体,别善恶、识廉耻为道之用。治学者,须是从用上下功夫,而且不可马上成功,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6.12 (《河南程氏遗书·刘元承手编》)问:“第五伦视其子之疾与兄子之疾不同,自谓之私,如何?” 曰:“不待安寝...
    乐德乐阅读 203评论 1 61
  •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近思录》10政事(上下) (上) 第十目处事之方。中国人言道言学,修齐治平乃其大者。在其...
    琴诗书画阅读 669评论 0 0
  • 4.49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 严威,严肃而威重;俨恪,庄...
    乐德乐阅读 659评论 1 65
  • 人之一身,尽有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之使为穿窬,必不为,其他事未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说礼义。又...
    乐德乐阅读 351评论 0 40
  • 5.33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服于饮食,鼻口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
    乐德乐阅读 124评论 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