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6
课堂上,尤其是研讨课,我们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很恐惧,总是希望学生尽可能的少出错,甚至有争议的地方也能尽量的回避。于是,我们‘费尽心思’的在教学设计上‘精细安排’,生怕孩子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出‘岔子’,回答的答案不是我们想要的。对于那些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置若罔闻,不回应孩子问题答案正确与否,而直接让他坐下,接着叫下一个同学回答。这样的课堂看似很顺利,没有‘出岔子’,实则学生学到知识的少之又少。书中有一个教学情境给我印象很深刻:分数混合运算练习课上,对于72-32×¾这个算式,小其是这样做的脱式计算的:72-32×¾=40+8=48,很显然,这位小朋友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强凑了个‘正确’答案,按照他平时的学习状态不应该是这样的。当大家都在怀疑这位学生抄袭作业时,老师让他说说解题过程,这是这样理解的:这道题可以理解为72减去¾个32,但他是先减去了1个32,多减的¼个32就是8,在后来就加上了8。瞬间大家都明白了他的解题思路,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想,如果老师没有给这位同学机会去陈述,那么一桩‘冤案’就会发生,全班同学也将失去一次对计算高层次理解的绝佳机会。因个性化观点不被理解的‘假错’,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却时常被忽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错’,我们有时不能及时的做出判断,但如果我们能从‘防错’转变为‘化错’,学生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