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的The Gay Genius,有句话写得特别好:
It seems sometimes easier to know a dead man than a living one.
有时候,弄懂一个逝去的人比了解一个活着的人容易得多。
是啊,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程度,与时间、空间无关,更多地,要看他有没有把完整的自我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的关键词是:完整。
“完整”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一生的故事,知晓他人生的结局。对于一个大活人,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正在书写着结局未定的故事。
读了苏东坡的1700首诗和800封私人信件,林语堂对这位与自己相隔千年的伟大诗人有了彻底而全面的了解。
然而,他却感叹道,对于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座城市里的人,他却知之甚少,比如,他的隔壁邻居;他还唏嘘,就算是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他也一样琢磨不透,例如,他的儿女。
读到这边,刚开始觉得很讽刺,但仔细想来,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逝去的人,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他人生的故事已然画上了句号,故通过了解他一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完整的画像;活着的人,他的人生还没结束,他人生的故事也仍在进行中,想要全面的了解一个还在时刻变化的个体,当然是难上加难。
既然我们无法全面地了解一个活着的个体,即便他近在咫尺,侃侃而谈。
那么,与其花时间琢磨别人,还不如把宝贵的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多研究自己,弄懂自己显然比揣摩别人更重要,也相对更加容易。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喜欢什么?
我讨厌什么?
我擅长什么?
我想要到哪里去?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想过怎样的人生?
……
这些关于自己的问题,大概率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把自己想明白已然不容易,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在别人身上呢?
向内求,是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