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比较深刻的一次“三明治效应”,发生在两个小男孩身上。
那是北京一个大雪纷飞的一个下午,大家在房间里正在安静地读书,这时,一个小男孩A打了另外一个小男孩B,小B大喊大叫地来告状,我问小A为什么要打他呢,小A说因为他打我了,小B马上说你有病吧,在场这么多人,都知道没有打你!小A马上说,他就是打我了,因为我感觉他心里打我了。
听了这话,当时在场的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哭笑不得。
我把两个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跟他俩说:“我坐着,你俩站着好吗?”
小B点点头,小A马上说:“当然可以,老师累了!”
“你怎么知道我累了呢?”
“因为我感觉你心里肯定累了!”
你看,从这句话里,就知道小A为啥会那样想了,我接着开始说三明治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在我印象里,小A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同学,小B是一个不惹事并且善于宽容他人的同学,今天的你们,在这么多人面前有矛盾,让我还是很吃惊的,如果小A继续把善解人意应用在尊重他人方面,而不是用在胡乱猜疑别人方面,就更好了。要是小B没有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没有说人家有病就更好了。”
两个孩子互相看了看,没有说话,应该是默认我的说法了,我接着说三明治的第三层:“如果小A知道刚才的行为在公众场合不合适的话,能够为大家做一些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还是我心里那个一如既往善解人意的人。如果小B也能为刚才说错的话承担责任,还是那个在我们心中胸怀宽广、懂得宽容朋友的人。”
这时候,小A先对小B说“对不起,刚才我不应该打你,康康老师,晚上我准备为大家盛汤。”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说用为大家盛汤的服务来表示歉意,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小B听了之后,也马上说:“对不起,我刚才不应该说你有病,晚上你干活的时候,我可以帮你,我还可以给大家发碗筷。”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
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或积极的一面,这属于截止到目前的整体赏识。
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这属于当下的具体意见或建议。
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这属于未来的希望。
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评在于改善行为。因此,如何批评就特别讲究。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而且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