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以这句烂大街的话,作为一篇文章开头。
更有趣的是,当你对别人讲道理时,他们会用这句话回怼:“你说的这些,谁不知道啊?有用吗,知道这么多大道理,还不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理直气壮的模样、咄咄逼人的神态,仿佛不懂道理,才是正义的一方,讲道理的我,倒像是邪恶的小丑瑟瑟发抖。
我就想问一句:你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听了很多道理吗?难道不是因为……你运气不好吗?
连道理都表示:这锅我不背。
知道,却做不到,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状态。
“我知道减肥,无非就是迈开腿、管住嘴,但臣妾做不到啊。”
“我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臣就是做不到啊。”
我就是后者,总想早睡早起,却总也求而不得。
我身边有一些早起的朋友,A朋友6点起床,B朋友5点起床,更有4点起床的C大神,每每看到他们在朋友圈的早起打卡,我都是一脸惊叹:你们这么讨厌睡觉的吗……
玩笑归玩笑,我有时也会反思,知行难合一,究竟是为什么?
后来我在《知道做到》一书中,找到一些解释。
书中称人们所学所知,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作者认为原因有三,且给出相应破解之道。
一、信息过载
指人们接收信息过多,时间精力被分散,总在寻求新刺激的路上,反倒做不成事。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这实在不算新鲜事。比如原本打开手机要查些资料,不知不觉被某个短视频吸引,一刷就停不下来,待到蓦然回首,傻了:“我是谁,我是哪儿,我一开始准备要干啥来着?”
这就叫乱花渐欲迷人眼,阅读也是如此。
有时候我站在书架前,拿起一本书,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还没看几页,脑袋就开小差:“已经看了两页,还行,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正好眼角余光搜索到另外几本书,同样是前段时间信誓旦旦要精读的书,心中一叹,后宫佳书三千,总不好独宠一书,不如雨露均沾。
于是默默合上手头这本,放回书架,拿起了另一本。及至目前,看完的书没有几本,还没拆封的,倒是不少。
面对信息过载,作者给出的破解之道,可谓简单粗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摒弃多而浅,追求少而精。
少,就是做减法,要专注。古人早有云,弱水有三千,只取一瓢饮。
精,则意味着要专研,要深入,比如精读一本书,远胜浅读十本书。
没事就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和进食一样,少而精,能让你免于暴饮暴食把自个儿吃撑,但仅止于此还不够,能否转化为自己所需的养分和能量,还得看你消化吸收能力行不行,也就是下面要讲的第二个原因。
二、消极过滤
阻碍知行合一的第二个原因——消极过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它使得我们能选择性地接收外界信息,就像一道门,外界的信息若是你的“菜”,你才会放它进来,不是你的“菜”,会被你拒之门外。
拥有积极心态之人,这门就会开大一些,能接纳、包容的事物更多一些;而消极心态之人,门就会关小一些,甚至是封闭起来,特像那种双手紧紧捂住耳朵,拼命摇头的熊孩子,大声对这个世界说:“我不听我不听,你说的我都不想听。”
这让我想起一位“杠精”朋友,无论你是怼他、夸他,抑或是没有任何立场的闲聊,他总能天然地站在你的反方。他通常不会考虑你说的是否有道理,是否值得探讨,那扇过滤之门已经被他牢牢关上,而奇怪之门却被悄然打开……
我:最近看了《赘婿》,简直毁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杠精: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电视剧还不错吗?
我:呃,也还不错啦,我只是觉得改得太厉害。
杠精:为什么总有原著党跳出来,我就觉得原著不好看。
我:你看过原著?
杠精:没看过呀,如果原著好看,那要编剧干嘛?
我:???
杠精:你怎么不说话了,不说话还要嘴巴干嘛?
我:!!!
杠精:你是不是在心里BBBBB我?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吗,嘿嘿?
我:八百标兵奔北坡!
与杠精的相处,真是一种非常奇妙、难以言说的濒临崩溃的感觉。当然,杠精只是一个较极端案例,但消极过滤,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
原本100%的信息,经过消极过滤之后,严重者恐怕连渣都不剩,对事物的认识既不客观也不全面,也就谈不上知行合一了。
对此,作者给出的破解之道,依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积极聆听和绿灯思维。
作者在书中说:“接触新信息时,不要总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要成为绿灯思维者,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简言之,就是要修炼积极开放的心态,遇事时先问自己一句:“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
问得多了,心态便能渐渐打开,变得更接纳和包容,付出行动的意愿也会更强一些。
但付出行动,和坚持行动,仍有一段距离,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被打回原型的,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呢?
三、缺少跟进
因为他们缺少跟进,这是知行难合一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难克服的。
哪怕你前面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改善了消极过滤系统,也终于付出了行动,但如果你没有制订跟进计划,那就等同于买了一张回程票,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地球照样转,你依然没变。
想想那些你无处安放的失败案例。
说好要练出六块腹肌或马甲线的,办健身卡的时候野心勃勃、摩拳擦掌。头几天还积极晒健身照到朋友圈,并附上文字:“努力的人最可爱”、“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加油,奥力给”,结果到最后:“健身卡要不要?打骨折,跳楼价,走过路过可千万不要错过,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价啦……”
很多人都是“嘴强王者”,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真要做起来就颓了,要么是追求完美、迟迟不见行动,要么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怎么破?
看到此处,也许你已经摸到规律了,反其道而行之——跟进呗。
我们不要“说走就走的旅行”,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必须要制订跟进计划,它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指导、支持、问责,这是一种反馈机制。
简言之,就是要有一股推动你、监督你持续行动的力量。
你困惑不解的时候,如何获得指导?你前行遇到阻碍的时候,怎样找到支持?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把这些写到你的行动计划里,然后执行、重复,直到获得预期的结果。
以上,就是知行难合一的三个原因,它们分别对应着3个层次的转变:
1、知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2、态度——“是该做出一些改变了。”
3、行为——“那就去做吧。”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你要做到——集中专注于几件事,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制订清晰的跟进计划,并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重复,正是“所知”与“所行”之间缺失的一环,也是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三个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