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读书笔记1——课堂上的小组活动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越来越受重视,课堂要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于是,现在很多公开课越来越多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这种也常常被我们称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从而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王博士的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认知,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小组活动”并不等同于“小组合作”。

       首先,小组活动有三种形式。第一是小组讨论。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形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4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第二是小组对话。王博士认为,对话是所有参与者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交谈,它是聚焦的、深化的,适合用于针对概念进行深度探索的教学活动。第三是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由小组所有成员完成各自分工后,实现总任务的达成。

       以上都是很好的小组活动形式,为了确保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来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王博士提醒我们关注以下三点:(1)所有人都参与;(2)小组要有总结汇总;(3)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因此为了实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能说,教师可以用“随机挑人”来替代“小组推荐”的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参与感和紧张感,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我们要善用小组活动,一个好的小组活动除了让学生学到学科相关知识外,还能较好地培养其与人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且老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厘清小组活动的形式,巧妙地将其运用到课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