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一个响彻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闪亮”的名字,一个令无数人敬仰的小学语文教师。
说实在话,也就是通过他的文章来学习怎么样去教书?之前对于永正老师的了解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是不全面的。也是今年读了他的几本书之后才对于永正老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读了他的《我的教育故事》之后,才算是对对教书育人这一职业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
《我的教育故事》分为“我的教育故事”“我就是语文”两个部分。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先生的“封刀”之作,也算是他的“绝笔”“遗作”。该书的出版是由他的儿子于然完成的,共收录了于永正老师的30篇教育故事。在这里讲的主要是“我的教育故事”。而关于“我就是语文”的内容很少涉及。
通过阅读他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小小故事,就可以读懂关于于永正老先生的教育的大智慧。在生命的最后,于老师还在牵挂他的仍然是学生和课堂,这就是于永正老先生的职业境界。
读着他的文字,仿佛又看见了一个活跃于学生与家长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好老师的现象。于永正的教育智慧是多方面的。
最值得推崇的是他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所秉承的“中庸智慧”。他用“包容、理解”将必要“惩戒”化解于无形,化干戈为玉帛。有一年,他班上有两个叫“刘洋”的学生,他们因为偷吃人家的黄瓜而犯错,大刘洋主动“自首”,而小刘洋因为错过了认错的大好时机而惶惶不安时,于老师没有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而是采取冷处理,在恰当的时候,适当的提醒,一句;“偷来的黄瓜好吃吗?”然后拍拍孩子的肩膀就算了结此事。而至于30年后孩子还记忆犹新。这不仅给自己以台阶下,还给孩子们也成长空间。在他看来,课堂上的棘手问题或者偶发事件,不处理那叫做“不及”,那是不对的。处理过了头,那叫做“过了头”,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面对当下安全意识强烈的家长,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变“问题”为教育契机,那就需要超强的教育机智,敏锐的教育智慧。也就是于老所强调的“中庸智慧”。
他对教育的感悟是很独特的。用他的话讲:“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不是教育的真滴吗?我们强调因材施教,不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吗?也就是教师的童心不泯。
于永正老师带孩子游泳,学生乐,老师也乐。在一次游泳活动中,他成为孩子们打水仗的“公敌”,一群孩子围着他“开火”,不曾想,另外一群孩子围过来“支援”,他金蝉脱壳,来个坐山观虎斗。直到大家都筋疲力尽,才各自“鸣金收兵”。当男生向女生挑衅时,他动员女生奋勇还击,在泳池燃起“战火”,最终让那几个男生抱头鼠窜。也至于后来,学生们常常眼巴巴的望着他问:“于老师,什么时候让我们背《水调歌头.游泳》呀?”在他的眼里,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应该成为儿童的生命的一部分。
在于老看来:“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就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没有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哪儿来的养成教育。”“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
军营一日活动的开展,在他的统筹安排下,让孩子们自主联系,主动请缨下,将学生的一日军营活动安排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营生活。开了眼界,增加了智慧。玩雪活动更是于老师的随机应变的智慧结晶。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于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记将他的宝贵的经验通过用文字的方式给我们留下来。他的文字,他的情怀无不让人敬仰。先生感叹:“假如时光倒退十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这是什么样的信念,这是什么样的情怀,我们只能望其项背。
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他上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对教育满怀期待,也曾畅想过教育之路的诗与远方,也在这条战线上不辞辛劳。我们在不停的埋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有了于老的故事的借鉴,有了于老“经验”的传承,也许,路就在脚下,路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