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作为新教师,我稳扎稳打按照教材的三个实验依次进行。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上一节课关于空气的特征了解到,其实很多学生已经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可,空气能够占据空间这一特征。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的现象来,详细具体地用科学语言来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加深理解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点。
因为学校条件有限,所以本节课的实验都是请学生上台演示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让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学生也能够看得很清楚。
学生对于书本的第一个实验的预测,大多数学生就已经能够猜出纸团不会湿,因为他们已经认为空气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但是无法解释其中的理由。
第一个实验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将漂浮物洒在水面上请同学思考漂浮物的作用。作用就是标记水位,可以清晰地通过漂浮物的位置看到水的位置。然后和前面水的实验中联系起来,发现标记水位的方法有很多种。做完实验验证了学生的预测后,重点是和学生一起来解释,其中的原因,主要强调的是物体的空间是有限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然后通过水和空气想要争夺塑料杯中剩下的空间引出下一个实验。学生能够想到给杯子底部扎一个洞,然后因为空气有一个特征是容易泄露,所以水将空气挤出去之后,水就可以占据杯子空间纸团就可以湿了。第二个书本中的实验,没有将水沒过整个杯子,改进为让水能够莫过整个杯子这样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空气泄露出去的现象,有一段时间会出现小气泡,这样将看不见的空气可视化,学生记忆更加深刻。这一次是试着让学生能够用解释第一个实验的方式来解释第二个实验。然后又通过空气又想重新占据杯子的空间引出第三个实验。学生也能够想到通过小洞向里面吹气将水挤出去。最后再通过让学生思考吸管如何放往里吹气能够将水排出的实验巩固提升本课。
三个实验通过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的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空气能够占据空间这一概念的理解。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几个能力点:1、培养学生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现象,用圆圈来表示空气用三角形来表示水,这样更加清晰地记录了实验结果。2、大多数学生只能说出出现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但是不能够详细地通过具体的现象过程进行解释,所以这里重点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有条理的用科学语言解释现象。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并验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