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概念地图和找到提取路径,既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概念地图有助于我们理解概念与概念的关系,概念与具体案例的关系。他不仅对提取大概念有帮助,还为下一步的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做好了准备。如何绘制单元的概念地图,具体由五步组成,分别为确定概念焦点、发现上位概念、激活概念和案例促进理解、制作概念地图、修正概念地图。
1.确定概念焦点
尽管概念地图探寻的对象具有延展性和开放性,如果没有焦点可能会存在泛化的问题,那么在确定一个概念焦点时,这个概念焦点相对于这个单元而言,大小是合一的围绕,这一概念焦点可以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过大或过小。
2.发现上位概念
教材因为要循序渐进,会按主题的逻辑把学科内容分成若干单元,由此概念焦点往往也比较具体,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教师分步教学,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可能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因此,教师确定概念焦点时,需要寻找更加上位的概念。
3.激活概念和案例,促进理解
确定了概念焦点后,下一步就要围绕概念焦点通过一系列本质问题,激活概念和案例,从而获得地图的细节。通过一系列本质问题可以激活概念和案例,同时可以确定观念,梳理概念与概念,概念与案例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概念,既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对单元大概念和单元本质问题不断进行修正,符合用户思维和特定情境中人的需求。
4.制作概念地图
在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后,可以制作概念地图。常见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从属、并列、比较、时间、因果、举证。前4种关系存在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矩阵关系则常发生在概念与案例之间。在绘制时为了更清晰的表达,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概念案例及其不同的关系,单元大概念和单元本质问题的分列两边。比如概念和案例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区别,用圆角矩形表示概念,用实线框表示教材中已经出现的概念,用虚线框表示补充的概念,方便教师在教学时进行详略处理,用方角矩形表示案例或具体问题,从属和并列的关系,因为没有包含前后的作用,一般我们用“-”表示,时间和因果的关系,因为常常包含前后的作用,我们一般用“⇒”表示,当然老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标注,只要能清晰呈现即可。
5.修正概念地图
最后可以对概念地图进行调整,在计算机上进行地图绘制,更加方便,包括寻找交叉连接,提出新的问题等。概念地图可以有简化版,因为概念地图最为主体部分就是构建概念与概念、概念与案例之间的关系。在符号上也可以进一步简化,至于单元的本质问题和单元的大概念,可以根据简化的概念地图来提取。
读书感受:
绘制概念地图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上一部分通过八种方式来提取大概念路径而获得的概念进行绘制地图。在绘制的时候,首先确定概念焦点,发现上位概念,并且激活概念和案例来帮助促进理解大概念,同时在绘制概念地图的时候,要有用户思维和特定情境中的用户需求,在绘制概念地图时运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制定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修正。我想教师要对这1单元的内容能够提取出大概念,并且绘制出概念地图,那么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师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地图。教师在绘制这单元地图时,他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只是绘制这一单元的概念地图,肯定会前后勾连,心中有大概念,更有大概念地图。就如同站在山顶俯视山下,教师站在更高位的位置去来观察设置概念知识,相信这样的大概念教学。对生活更有价值性、真实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