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北固亭,坐落在镇江北固山。六朝时,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即曾挥笔题下"天下第一江山"。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任镇江知府。(1203)主战派首领韩侂胄掌朝,起用一批坚决抗金的老臣,闲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三个关键原则: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韩侂胄知道辛一向主战,胆识过人,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宁宗面前说辛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
辛弃疾对镇江并不陌生,到任后,辛弃疾一面派遣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敌方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一方面分头在江淮一带招募士兵一万人,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并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作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来镇江仅一年,就做了不少有利于抗金北伐的准备工作。但辛弃疾并未得到韩侂胄的真正重用,1205年即调离镇江。此前当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时,他已感到处境不妙,深感时局艰危,忧愤交集,这就是他登北固亭(楼)怀古的具体背景。
——镇江北固楼的历史介绍选自百度百科
镇江,在古代这里还是出海口,而现如今沧海桑田,如今的出海口已经继续向东延伸到了上海崇明岛……
宋代,一个中国历史上词的年代,这个时代的两位著名的豪放词的代表一个是苏轼,一个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故事可以说是少年英雄,而中年朝廷置而不用,当他生命来到暮年的时候,终于似乎等到有这样云开雾散的一天以为好容易可以拨云见日,结果却发现不过是被人搬出来作为符号招牌而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两首词都是在这里写就的,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有多少人能够站在这南疆北界,面对故国故乡的沦陷而失多年而不可得的悲伤的理解和共情呢?
南宋朝廷在杀死岳武穆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放弃了一统江山的壮志雄心,只一心继续向南到更安全的杭州去体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已然已经失去了斗志,忘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不必说刘备和孙权在北固山上合谋击败强大的曹操,以及后期因权力的争夺,而孙刘联姻的故事,招赘刘备为其妹孙尚香为妻的故事,而后孙权又秘密骗取孙尚香回吴。这里的历史是孙尚香在知道自己受骗,而自己的夫君刘备已死之后而愤然从祭江亭纵身一跃……
历史的演义我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刘备在甘露寺被吴国太相中而取得孙权妹妹孙尚香的《三国演义》的情节……
历史的真实,历史的演义,真实与虚无,一切都在这里似真似幻的引领着我们面对的浩浩长江,凛凛江风而无尽的追思和怀想……
昨天是我国的农历小年,昨天晚上镇江这里下了好大的雪。今天停放在室外的汽车上已经落满了雪,而又覆盖结成了冰。
不过好在天公作美,今天早上虽然还是江风凛冽,却等到了天气,难得的好天气,一路沿着东吴大道登上北固山,去怀想历史,欣赏壮美的江山胜景,更为了缅怀三国英雄,南宋的众多不得志却心怀赤诚爱国心的志士仁人!
登多景楼 | 宋.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①。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②。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③。
念奴娇1·登多景楼2 |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一个民族的脊梁一定是在其文化上的,欲亡其国,先灭其史。
这就是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所作出的手段。
而毛主席据说在晚年的时候,每次听到岳飞的《满江红》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而每次读到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就会为之落泪……
我想这一定是英雄惜英雄的珍惜和叹惋!
历史不能假设,不容许我们虚拟,真实的江山胜迹在我们脚下,而真正让其称道的则更是英雄人物的指点江山、意气风发。他们都有一个强大祖国的中国梦,这不仅是他们的,更是我们的……
——力 2023年1月15日 壬寅年腊月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