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今天周末早上一睁眼就得到一条消息,原来自己已经在简书上耕耘了整整一年了:
当时跟几个讨论国学的朋友交流,有人建议在简书上整理资料,排版比其他平台友好一些,至少可以当成一个储存文章的云终端,初步尝试过后感觉确实不错,就这样逐渐坚持了下来。
后来那些朋友们有的因为在这里发表的资料已经出版、功成名就而离开了;有的朋友因为发文被删而一气之下转去了知乎或者头条。我当时选择留下就是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喧嚣,人气虽然不及其他大平台,但是可以安静地写作、梳理自己心中的各种纷繁的疑问,不必陷入整天的口舌之争和应付各种热点话题。这时候才明白《白鹿原》里面朱先生的书院里面为什么总也没有那种世俗气,看起来也一直都是那样清贫,却永远不失透彻和远见。
如果非要说能够深入交流的朋友,除了部分推文的伯乐愿意自己审稿以外,绝大部分人对于我整理历史文献的日更贴是绝对看不进去的。这想想也合理,如果这些资料能够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说明可能早就被人开垦过而绝无可能再有新的发现和独立的见解了。
不过互联网时代给予了所有信息源一个更加平等的环境,这里举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在百度的个别贴吧里面仍然还有能够心平气和深度交流国学的氛围,最近有的文友提出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之后莫衷一是,后来有人搬出来一篇文章作为论据,结果进去一看,那不正是自己的日更文被人当做经典截图下来了吗?后来就因为这事儿高兴了一整天。自己下功夫积累的这些资料,其实不就是为了在网络上供大家参考的吗?这种时候从来没考虑过什么报酬啊、钻啊贝的,只要能被人认可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后面还会继续坚持把计划中的几个系列国别史整理下去。今天早上也和别人提到过类似问题,AI兴起之后这种文献整理真的还有价值吗?其实这很容易回答。我们平时的所谓知识、学问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水分,而AI的出现确实撕掉了99%所谓“知识”的遮羞布,但是对于这背后的思想却永远也学不来。我们继续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炼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行成执导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塑造过程,这些东西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没办法由AI代替我们去完成。
按照类似的道理,人类的“无意识层面”是任何AI技术都无法窥见的黑暗世界。而我们所有自己亲力亲为完成的文字,除了表面上的知识和我们有意识进行的思考之外,还有那隐藏在不可言说的黑暗角落里的原初部分,以不断运转着的“能指链”的形态覆盖在我们周身,而我们写文的过程就是在“大他者”话语环境中向周遭世界释放着欲力的过程,这也是AI的世界所无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