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行动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弱小的自我图式。人人都有想做的事,但很多人根本走不到行动那一环。第一个困难出现时,就会觉得“我搞不定”。
2,自我接纳不但意味着打破负面的自我图式,同时还要确认自我的价值观。在这里,价值观的意思,就是你认为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
讲了这么多跟自我接纳有关的技术,你也许会有一个印象,我们在追求的就是平和,想办法带着问题好好生活,仿佛这就是自我接纳的终点。
先别急,这一讲我们介绍一个心理咨询流派,叫接纳与承诺疗法。
这个流派的英文简称叫 ACT,作为一个单词,ACT 的字面意思就是行动。虽然是个巧合,但也许等我讲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词也贴切地指出了自我接纳下一步的目标。
接纳与承诺疗法,它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也被叫做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讲到这,我带你快速复习一下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它的第一代是简单的行为主义,通过直接打破“刺激—反应—结果”的联结,促成改变。第二代开始引入了认知疗法,通过识别自动化思维和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知重构,改变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模式。虽然关注点不一样,但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促成改变。但是到了第三浪潮,认知行为治疗开始强调自我接纳了。
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了后现代哲学,包括两个大的分支,一个叫正念认知治疗,另一个叫接纳与承诺疗法。两个流派都把“自我接纳”作为理论根基。但差别在于,正念只强调接纳,接纳与承诺疗法则认为接纳不是最终目的,最终需要落实在行动上。
那接纳如何促成行动呢?接下来,我们就把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念讲清楚。
行动的最大障碍
首先,行动最大的障碍在哪里?这个疗法认为,障碍来自于弱小的自我图式。人人都有想做的事,但很多人根本走不到行动那一环第一个困难出现时,就会觉得“我搞不定”。这是一个客观评估吗?当然不是,它只是头脑中的固定看法。这也是传统的认知治疗一脉相承的理念:之所以无法行动,是因为头脑中对“自我”的认识出了问题。要突破这个障碍,就需要打破自我认识的框架。
怎么打破这个框架呢?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首先我们需要拆分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负面的自我概念,另一个是具体情境中的负面体验。这句话很抽象,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小时候写作业,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题目不会做,父母讲了好几遍也讲不通,气得大骂“你怎么这么笨”。你看,这是一个具体的情境。可是从这个情境中,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自我概念:我很笨。
这个情境是真实的吗?确实是。可是回到当时,那件事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那段时间父母跟我的关系本身就存在矛盾,所以一时口不择言;又比如,那道题太难了,超出了我当时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有一个可能是:其实给我多一点时间,冷静思考一下,我也能做出那道题。但在当时的场景下,压力已经爆表,我的大脑已经彻底被紧张感占据,进入了系统 1 的自动运行状态,根本就没有理清思路。
问题就出在这里,人的头脑通常不会用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加工这些事,尤其在面对“自我”这个对象时,它会直接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就是一个很笨的人。请注意,这就从一件具体的“事”,泛化到了一个整体的“人”。这个过程叫认知融合,意思是我这个人全方位的不行,在别的事情上也就做不了什么。这就加固了负面的自我概念。
怎么办呢?接纳和承诺疗法提出的方法是,接纳这段经验就好。我理解,很多人会想:这么糟糕的经验,不去忘掉它,拒绝它,为什么还要接纳它?因为一旦我们产生了接纳的心态,它就还原成了一组外在的“经验”,从跟自我认知融合的状态中脱离了。用一句大白话说:我是我,经验是经验。
我们不必否认,人生是有很多困难。而我们一旦接纳这些难,就会无所谓有一个好的或者不好的“我”,有的只是我暴露在风吹雨打中,曾经品尝过的那些酸甜苦辣。就好像每个人都经历过疼痛,却不必要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痛苦的“人”。接纳这些负面体验的过程,伴随的反而是自我概念的解放。
所以,具体的情境是用来体验的,我们不需要把某个情境变成一种塑造自我的框架。每个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各种各样事情的考验,而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充满了无限可能。
自我的核心价值观
你可能会担心:这会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如果顺境逆境都是过眼的云烟,不足以构成自我,那什么才是“我”呢?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自我的核心是价值观。
在这里,价值观的意思,就是你认为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是不是觉得这像一句废话?我如果问你,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估计你立刻会想到一大堆答案:想变得更强大,更成功,想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等等。每一个答案听上去都不错,都是我们愿意努力追求的。但容我再多问一句:这些东西人人都想要,与你的自我有什么关系呢?
来,我们让这些想要的东西具象一些。比如,我说想要“成功”,是想让自己变成不一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因为我有一个“弱小”的图式,才会急于通过“成功”推翻这个图式。但如果不确定自己具体想做什么,那我无论做什么工作,取得多大成就,受到别人的多少认可,最终都无法用这些东西说服自己:我已经成为不一样的“人”了。
而要把想象变得具体,就要问自己:“这是一件我无论如何都想做成的事,它会是什么事?”这件事是需要放在人生尺度上的。你甚至可以用到一些极端的想象。比如,等你去世之后,你希望在墓志铭上面可以写一句怎样的话?未来的亲朋好友怀念你的时候,你希望他们提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老去之后,你心里会为自己做过的哪件事感到骄傲?
你看,放在人生的尺度上,这件事情很重要,但并不一定遥远。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可能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着:“此人生前看过 XXXX 部电影”,没问题,这也体现出了你的一种价值观。有人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改变世界;也有人只想多一点平平淡淡陪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作为价值观而言没有高下之分,只要你认可它的价值,就可以。
就我自己来说,现在我讲这门课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希望我讲的内容可以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好一些。这是我真心认为重要的事。我在前面的课程中也在反复讲,心理学不是用来分析和评判的,我希望它成为一门对人有帮助的学问。听到这门课的你,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尤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你可以觉得有人理解你,支持你,对自己少一点责怪。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它可以追溯到我自己小时候,我在困难时特别希望能有人能对我讲这样的话,就会让我觉得困难的时期不会有那么难熬。我认为这些话如此重要,所以在我长大之后,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多一些人听到这些话。这件事就会让我骄傲。所以,自我接纳不但意味着打破负面的自我图式,同时还要确认自我的价值观。
展开行动
确认了价值观之后,下一步就是展开行动。
听上去有点像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但森田疗法只是强调做事,而接纳与承诺疗法强调的“做那件事”。你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太轻巧了,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吗?假如困难并没有解决,光靠自我接纳,就有行动的能力吗?别忘了,我们不是随便找一件事做,而是做那件“对你最重要的事”。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无论如何你都想做。所谓“无论如何”,就是无论有多少困难,多少非议,你都不在乎,想方设法也要办。
因为行动最根本的阻力并不是真的难,只是因为没那么重要。就像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眼天气:“天要下雨,要不就不出门了吧”。可是,阻碍你的真是天气吗?有没有可能,换成一件期待已久的事,比如去听偶像的演唱会,哪怕天上电闪雷鸣,你也会克服千难万险出门?
所以,困难始终是第二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克服困难的决心。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有决心,困难就不存在。问题和痛苦都是真实的,自我接纳不会让问题消失,但它们不再成为卡住你的障碍,只是一些具体的,情境性的阻力。而你那么坚决,总有办法绕开这些阻力,达成目标。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开这个专栏的一年中,当然也遇到了无数困难,我生过病,也遭遇了更大的麻烦。在困难太大的时候,我也担心:“会不会写不下去了?”然后我就会提醒自己刚才说到的价值观:写课为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要怎么带着困难写课?”这件事当然不会顺利,还要付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代价,但既然我已经确定了价值,所以心里根本不计较“能不能做”。我只会想: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我当然要想办法做成。
只要确定了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事,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决策,行为,自我训练,情绪调节,制订计划,解决问题。所以,自我接纳并不代表一个人彻底放弃,什么都不干。恰恰相反,自我接纳帮助他消解了“自我”当中不必要的阻力,这会让人更有行动的力量。我们不需要自怜自伤地关注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我怎么样无所谓,重要的是我要做成这样的事儿。
听完这节课,试着问问自己:那件你无论如何都想做的事,它会是什么事?这件事很重要,不着急,慢慢想,想到了再回来留言。
以后需要的时候,欢迎你点开这节课的留言区,和最坦诚的自己聊一聊。当然,如果你想自己保留这个秘密,也没问题。
学完接纳与承诺疗法,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如何用对话促成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