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随笔】
当敲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候,也意味着我拖了一个多星期的材料终于完结了!虽说是拖了一个多礼拜,可做材料总共的时间也不到半天,在惊叹我的效率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我患有“拖延症”。
我的“症状”应该说是不轻:日更很多情况下拖到晚上十点还没想好主题;个别疑难案件总是拖到拖不下去,才想着去解决;孩子的幼儿园作业总要到老师催了,才不情不愿地去完成;答应自己要好好锻炼,已经内心承诺了一周了,还是没能迈开步子……
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想做
查下百度,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对于“拖延症”患者而言,拖到最后的工作真的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吗?未必!现在回头想想被我拖延的那些事情:日更再写不出来,不也到第二天之前完成1000字了吗?案件的解决,从一开始就用这种方法,不也能平稳解决吗?孩子第二天也还不是拿着我们熬了一夜的作品兴冲冲地上学去了吗?而锻炼身体,上个闹钟,换套衣服,下楼走两圈,不也开始运动了吗?
事实证明,做过了才知道,我们拖延的事情,并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想做!
既然能做,必须得做,为什么还不想做?
不想做,可能意味着我们手头上还有比做这件事更有兴趣、更好玩的事情,比如手机游戏,追剧,或者游玩;
不想做,可能意味着我们认为这个任务复杂,或者任务超出了我们的能力,缺乏了对成功的控制感;
不想做,意味着完成任务的投入和产出差距太大,完成任务的激励,不足以启动我们开启任务的马达;
不想做,还意味着可能这个任务会给我们带来令人厌恶,产生挫败感和怨恨。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们选择了逃避,而逃避的表现,就是拖延,能拖则拖,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这项任务。
拖,拖,拖,越拖越焦虑
现在的我们都好焦虑,“焦虑”这个词貌似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拖延症”成为了我们焦虑的主要诱因。于是我们开始自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真的不行,或者自己真是个懒惰的人?渐渐地,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想到还有一件事完不成,都提不起兴致。
接下去就是无尽地恶性循环:完不成就焦虑,开始自我怀疑,本能自我回避,再到又焦虑……
天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结束这一切:告别拖延,摆脱焦虑
其实,很多我们拖延的事情并不难,而是因为其他的因素干扰。所以在撸起袖子干之前,你可以选择关掉手机、卸载游戏!
告诉自己,你之所以不想做,是因为你在自己的舒适区,走出舒适区吧,再想想看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满满的成就感以及完成任务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或许,这将是悬在你眼前的那根咬不到的胡萝卜。
你可以和自己对赌,把重要的东西(比如钱)交给你信任的人,告诉他,如果在一定时间完不成,这个东西就将不属于你。给自己设定一个提前的危机意识,或许这将是跟在你后面的那只老虎。
你还可以把任务分解开来,从写第一个字开始;从打第一个电话开始;从换上运动装开始;从坐到书桌前开始。可能你的第一个动作将成为完成整个任务的开始。
你还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目标的社团,比如在简书寻找更多热爱写作的人,并加入他们的社群;约下附近晨跑的朋友邻居;邀请你的同事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总之,找到一个积极的圈子,并融入其中,你一旦适应了这个圈子的行动,那么,想要拖延的事情,或许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不管“拖延症”是不是一种病,能治疗你的,只有你自己!还想什么呢?别拖了,赶紧行动起来吧!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