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中“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
重情趣:于永正强调,情趣是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故事、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或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韵味,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重感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讲解上,而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本内涵。比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包括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等。积累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背诵经典诗文、摘抄优美词句、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等。这些积累的材料会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为他们的写作和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
重迁移: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了某种写作手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或者在学习了课文的结构后,让学生尝试按照这种结构去写一篇作文。
重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主动阅读、规范书写、勤于思考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会对学生终身受益。
读完本文,我收益颇多。
教师“教”的方面:
1.激发学生情趣的策略更丰富:在教学《海底世界》时,通过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海底的奇妙景象,再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有更明确的方向:在讲解《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山水美的语句,联系自己看到过的风景,说说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3.积累意识的强化: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课外书并交流积累的好词好句。同时,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设置“积累小达人”奖项,激励学生积极积累。
学生“学”的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时,学生为了演好角色,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查阅资料,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能够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出更生动的作文,在阅读理解方面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情感,整体语文能力得到增强。
3.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外主动阅读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在书写方面也更加规范,这些良好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