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继续输出
六、关注于解决问题
第一,相关(Related)。解决问题的方式要于行为直接相关,即哪儿出问题,就修哪儿。
第二,尊重(Respectful) 。我们不应羞辱孩子或者贬低对方,简而言之,我们对事不对人,说话不要过于扎心。
第三,合理(Reasonable) 。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别让孩子干他根本做不到的事。
第四,有帮助(Helpful)。让孩子学到东西,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发泄情绪的。
①3R1H原则具体解读
相关(Related),解决方案与行为直接挂钩。如:孩子乱丢玩具 → 需共同清理。拖延作业 → 牺牲娱乐时间。
尊重(Respectful),保护孩子自尊心。如:孩子打碎碗 → 一起清理。孩子顶嘴 → 客观交流。
合理(Reasonable),解决方案符合孩子年龄与能力。如:三岁孩子刷牙选择。十岁孩子忘作业的提醒技巧。
有帮助(Helpful),学习而非单纯惩罚。如:教孩子合作玩具规则。惩罚和痛苦无助于学习。
2.口诀总结3R1H原则
「相关」挂钩不跑偏
「尊重」沟通不伤脸
「合理」要求别刁难
「帮助」成长是关键
3.积极的暂停要遵循的4项指导原则
第一个指导原则:花时间训练。
第二个指导原则: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
第三个指导原则:事先和孩子们商量好一个计划。
第四个指导原则: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4.六种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第一,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第二,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第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第四,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第五,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第六,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5.启发式问题的核心要点
第一,不要预设答案。
第二,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
第三,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七、有效地运用鼓励
1.鼓励与赞扬的区别
赞扬: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如“你真棒”),短期效果,导致孩子依赖他人认可。
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与过程(如“我看到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引导孩子关注内在成长与进步
2.如何有效鼓励孩子
第一,注意时机,避免情绪激动时的鼓励,学会“积极的暂停”,给双方冷静的机会。
第二,相互尊重,,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责任感教育,教导孩子面对问题而非逃避。
第三,从行为中寻找优点,关注孩子的优点而非缺点,以积极的方式引导不良行为,如乱扔玩具。
第四,给予弥补机会,教导孩子通过行动作出弥补,而非单纯道歉。
第五,避开社会压力,支持孩子在无干扰的环境中处理问题。
第六,安排特别时光,定期的特别时光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与价值感。
赞扬是对孩子行为的简单评价,表达方式示例:“你真棒”“你真聪明”。
3.短期效果,让孩子感到开心。
长期效果,依赖他人认可,形成讨好型人格,容易害怕尝试新事物,认为只有完美表现才能得到认可。
鼓励针对孩子具体行为和努力,表达方式示例:“我看到你这次作业很用心”。
促进孩子认识到努力过程的重要性,关注努力与进步,而非仅仅是结果。
促进自主性与自我成长,不使孩子对结果产生过度依赖。
4.培训与指导孩子
训练孩子而非单纯批评,通过示范教导孩子如何达成目标,批评并不解决孩子的无知或技术不足。
共同制定规则与日常惯例,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孩子的优先事项与感受。
5.促进孩子的独立思考
使用启发式问题,提问引导孩子表达情感与想法,鼓励孩子找出解决方法。
身体接触与情感支持,抱抱孩子传递支持和爱,观察孩子的反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
八、班会
1.开班会的好处
班会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合作、相互尊重以及专注于解决问题的环境。
2.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开班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提供反省、认识自我的机会。
3.有效班会的八大要素
第一,围成一个圆圈。
第二,练习致谢和感激。
第三,设立一个议程。
第四,培养沟通技巧。
第五,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一要素非常重要。
第六,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
第七,分辨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个理由。
第八,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
4.开班会的目的
第一,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
第二,致谢、感谢以及感激。
第三,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超越逻辑后果。
5.开班会过程中老师的态度以及技巧
第一,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观点。
第二,树立榜样,言传身教。老师应该带头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等。
第三,问启发性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第四,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
第五,要客观,不要评判。针对孩子的观点或行为不要评判。
第六,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和自身价值,这是孩子改变行为的先决条件。
6.主要问题探讨
解决方案失效的处理,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制定新方案。
不公平后果的处理,理解公平是一个相对状态,探索更公平的替代方案。
惩罚建议的处理,问孩子们建议的积极效果,拓宽思路。
结伙对付同学的处理,鼓励受影响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报告问题的阻止,引导学生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问题。
处理不承认行为的方式,鼓励用事实说话,减少指责性言论。
执行班会决定,让孩子参与分配任务,明确责任。
班会主持角色, 由学生主持可锻炼领导力。老师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
处理争议的方式,使用“我”语句表达看法,避免争吵。
7.班会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班会没围成圆圈坐。
第二个原因,班会没定期开。
第三个原因,是老师老把孩子的担心看作是搬弄是非。
第四个原因,是没给孩子机会学非惩罚式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五个原因,老师小瞧孩子,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第六个原因,是没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
九、家庭会议
1.家庭会议与班会的区别
召开频率不同、决定方式不同、讨论内容不同、会议结束活动不同、开会环境不同。
2.开设家庭会议的流程
角色分配,主席:轮流担任,召集会议,引导问题解决,确保每人发言。秘书:记录讨论内容和决定,制作“家庭会议记录本”。
致谢环节,每位家庭成员相互致谢,增进感情及认识他人付出的重要性。
议程设定,列出讨论问题,提前公示,确保会议有条理。
解决问题,应用“3R1H”原则:找原因(Related)、想办法(Reasonable)、定计划(Responsible)、检查执行情况(How)。
家务事讨论,让孩子参与家务事的讨论与选择,增加合作意愿,如制作“家务事转盘”。
3.特殊情况处理
年幼的孩子,用简单语言解释家庭会议的意义,创造舒适的会议环境,使用趣味性活动吸引参与。
十几岁的孩子,尊重独立性,给予发言权,引导倾听他人意见,避免产生权力争斗。
单亲家庭,家庭会议同样有效,促进孩子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4.增添趣味的活动
家庭格言活动,每月选择一条家庭格言,进行讨论与分享,强化家庭价值观。
感激纸与致谢纸,每次会议后书写感激与致谢,增进家庭温馨氛围。
家庭娱乐表,共同创造全家人参与的活动计划,增加期待感。
家庭晚餐计划,孩子们轮流当主厨,参与菜单和食材的决定,增加亲密感。
“我从错误中学到的...”表格,分享个人犯过的错误及学习,培养积极心态,加深家庭关系。
十、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1.四种生活态度取向
安逸型生活态度取向
控制型生活态度取向
取悦型生活态度取向
力争优秀型生活态度取向
2.如何确定自己的基本生活取向?
情绪舒适时,判断为安逸型。
井然有序时,判断为控制型。
取悦他人时,判断为取悦型。
成功时,判断为力争优秀型。
3.如何判断孩子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这种情况属于安逸型。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控制自己和局面,这样我才不会觉得受到了羞辱。”这种情况属于控制型孩子。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这是取悦型。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这就是力争优秀型。
十一、综合应用
1.卫生间的使用技巧
能有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来平复心情,不被打扰。可以把这个空间布置得舒服点儿,比如放点书啊、杂志啊,甚至放个小音响,放点轻松的音乐。事先告知孩子使用卫生间的目的,强调冷静不是惩罚,而是情绪管理的榜样,约定暗号以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
2.小说的使用技巧
适用于课堂管理中调皮孩子。
老师通过阅读小说引导学生安静,传达专注信息,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影响。
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对老师还是比较崇拜和依赖的,他们更愿意听从老师的安排。
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用老一套。
3.积极的“暂停”
在情绪高涨时主动暂停,给自己冷静的机会。在家中或教室设立舒适放松的角落,与孩子用和善的语气讨论情绪问题。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这个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让咱们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总是试图去改变孩子。
4.情绪的撤出
撤出意义:在冲突高涨时,暂时撤出以冷静情绪
操作建议: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伤人的言行
5.避免早晨的麻烦
教育方法,使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引导孩子起床。责任承担,让孩子了解赖床的后果与自然结果
6.日常惯例表
要和孩子沟通、协商的过程。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头脑风暴需要做的事情,然后一起决定这些事情的顺序。
这个惯例表还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惯例表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或兴趣的变化,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调整惯例表。
7.避免就寝时的争斗
孩子就寝时争斗,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和参与感。
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在选择阅读书籍或顺序等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提升其参与感。
8.避免就餐时的争斗
营造轻松氛围,放轻柔音乐,聊有趣的事。不催促、不唠叨,让孩子决定吃多少、吃什么。
让孩子参与,帮忙准备饭菜,选择晚餐内容,轮流做晚餐小帮手。
9.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会沟通与协商,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个好榜样,我们需要学会冷静处理问题。
10.无言的信号
非语言沟通方式,微笑、眼神、手势。
能让我们避免过多的言语冲突,有时候话说多了反而容易起争执。
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11.给孩子提供选择
避免命令式语言,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权,让孩子感觉自己有掌控权,这样更愿意配合我们。
能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提供选择还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比如,上学、按时完成作业这些,是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你一……我们就……”句式。这个句式并非简单的条件交换,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的约定方式。它更像是一种正面的引导,是在跟孩子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模式。
这种方式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得确保咱们提出的条件是合理的,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咱们也得说到做到。一旦跟孩子约定好了,孩子完成了任务,那咱们就得兑现咱们的承诺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咱们。
12.零花钱
我们应该用零花钱教育孩子学习管理金钱,而非用作奖罚制度。
要让孩子明白,零花钱是他们作为家庭一员应得的,而不是通过做家务或者达到什么条件换来的奖励。
告诉他们哪些东西是可以用零花钱买的。比如学习用品、小零食之类的;哪些东西是不能用零花钱乱买的,比如垃圾食品、危险玩具这些。
承担花完零花钱的后果,积攒资金购买大件物品,损坏财物需赔偿。
十二、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1.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
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实则深远。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连接和人格的塑造。
在家庭和学校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环境,让孩子和成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2.行为背后的感觉与态度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语和行动上,更体现在我们的感觉和态度上。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如我们怎么做更重要。我们的语气、表情、眼神,甚至是我们内心的那份平和与喜悦,都能深深地影响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正面、鼓励的语言,避免使用负面、指责的言辞。
3.矫正错误的三个R”:
承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决(Resolve)。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首先承认错误的存在,与孩子一起面对它;然后与孩子和好,表达我们的理解和关爱;最后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先假定他们是无辜的,尝试理解他们的动机和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和惩罚他们。
无条件的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更愿意与我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4.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表达理解、表达同情、提出解决方案、邀请对方参与。
家庭会议和班会家庭会议和班会是教给孩子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好机会。
我们还需要为他们设立明确的界限和规则。这些界限和规则应该既合理又具体,让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5.对自己有同情心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当我们能够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就能够更加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还应该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给自己一些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通过本书,吸收了非常多的教育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后要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成为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分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