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孔子、荀子、韩愈的教师观
1.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是后代教师的典范。他的教师观主要如下:
(1)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做到广博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诲人不倦:教师应当以教为业,以教为乐,孜孜不倦教育学生。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能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会迁移,及时复习旧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应包括言传和身教,甚至身教更为重要。教师应做好表率作用。
(5)爱护学生: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
(6)教学相长:本意指教师要以教为学,不断提升自我,后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2. 荀子的教师观
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尊崇教师的地位。其教师观主要如下:
(1)教师地位:“天地君亲师”,教师为治国之本,荀子将其提高到和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2)教师作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主张教师通过施教参与治理国家。
(3)师生关系:“师云亦云”,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认为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唾弃他。
(4)教师素养:“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3. 韩愈的教师观
韩愈是唐代著名教育家,他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其教师观主要体现在《师说》中,内容如下:
(1)教师的必要性: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
(2)教师的基本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弘扬道、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受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最主要的是“传道”,其他的都要贯穿它,并为它服务。
(3)教师的标准:“学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论年龄大小、地位贵贱,凡有道就可为师。求学的范围不应受到限制,应当学无常师。
(4)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二)时代背景及其侧重点变化
1. 孔子的时代背景及其侧重点变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经济上,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政治上,礼崩乐坏,王权衰落,政权下移,旧贵族没落,社会动荡不安;思想上,传统观念地位动摇,“人道”“民本”“尚贤”等思想得到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孔子教师观侧重追求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 荀子的时代背景及其侧重点变化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