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的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布衣出身,在乱世之中却能为朱家打下一片江山,属实不易。
但其实,真正打下明朝江山的另有其人,他也姓朱。
这个人名叫朱升,虽然相比于徐达、常遇春、刘伯温这些如雷贯耳的开国功臣,他的名气不大,但如果没有他,恐没有日后的大明王朝。
1、出谋略
朱升,安徽人,50岁才中进士,本来仕途前程似锦,他却一直拖着不上任,朝廷多次催促,他愣是拖了两年才去。
其实他不是不想去,实则是不想给不喜欢的人打工。当时是元朝的天下,他觉得那些外来的北方蛮夷不配统治我们华夏之地。所以满了三年任职,他又回乡隐居去了。
直到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出征浙东经过徽州时,听手下说有个朱升的是个人才,于是也学着刘备“三顾茅庐”,来到朱升家,虚心请教。
这次朱升倒没有矜持,反倒被朱元璋礼贤下士的举动感动不已,立马答应辅助朱元璋。
不过朱升愿意帮助朱元璋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前面说到他早已看不惯那些北方蛮夷,所以他也想借着朱元璋的手把这些人赶出中原。
随即,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诞生。
朱元璋一听,可把他高兴坏了,当时就差点给他下跪磕头。
有了那“九字真言”以后,朱元璋就像得到绝世武功秘籍一般,征战之路所向披靡,朱升也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
试想,如果没有智者的引领,朱元璋一介布衣,光有一腔热血,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乱世中找到方向。
2、招人才
朱升不光在幕后提供策略,他还帮朱元璋挖来了许多能人。
1358年,朱元璋在朱升的帮助下顺利拿下婺州(今浙江金华),而不远就是处州(今浙江丽水),是不是可以一并拿下,朱元璋有些犹豫。
朱升却说:“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难致麾下,必取处州,然后可得。”
什么意思呢?处州是个好地方,这里有刘基(刘伯温)、叶琛、张溢三位能人,个个都是将相之才,拿下处州,岂不是如虎添翼。
就这样,朱元璋如愿又招得几位人才辅佐自己。
3、救性命
紧接着,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但是整整三天久攻不下,再这么下去,恐要吃败仗。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朱升提出:“陈友谅这次倾巢出动,人多粮少,咱们只要堵住南湖之口,等他们弹尽粮绝之时必定往回逃窜,届时前后夹击,拿下他们岂不易如反掌。”
之后,一切果真如朱升所料,朱元璋大喜,在激烈的对战之时,他不顾危险亲自指挥拼杀,流箭随时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朱升见此大惊,忙把朱元璋推入船舱,他刚离开,一支箭就落在了起身之处。
要不是朱升这一救,后面也就没朱元璋什么事了。
4、知进退
朱升虽然辅佐朱元璋不久,但却居功至伟,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终于迎来了同甘的时刻。
没想到朱升却打算请辞,告老还乡度过余生。朱元璋当然不答应,多次挽留,并“欲赐以爵土”,朱升还是毫无留恋之意,“固辞不受”。
要知道,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即便他不要,但可以造福后代子孙啊。
之所以朱升隐退之心如此强烈,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朱元璋多疑、残暴的本性。
朱元璋一直以在世汉高祖自称,谁都知道,汉高祖最喜欢干的,那可是杀功臣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一想到自己的将来命运逃不过此,朱升再三恳辞,而且,当初帮助朱元璋的目的也是希望赶走蛮夷,如今既已实现,何不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事实证明他是明智的,反观后来被朱元璋杀死的那些名臣,不都是没学会如何进退吗?
自古帝王多猜疑,需要你时,自当鞠躬尽瘁,不需要你时,也别巴着财富、权利舍不得放手,你拥有的越多,只会让皇帝滋生不安全感。
识时务者为俊杰,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功高盖主,其实是在自掘坟墓。
要知道你手里的“奶酪”再多,也是他皇帝一家的,别居功至伟就自视甚高,懂得进退,才是大智之人。
END
笔者简介:我是@三十不晚,一个不满现状的跨界实践者,希望从书中找到更多人生方向,尝试更多可能,让生命浸染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