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
第十章:去国赴汉北
30.闻牧笛,屈原偶遇老村夫
郢都的消息遥遥无期,屈原依旧每天登高,期待着召他归郢的王旨早日到来。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屈原每天面对的依旧是巍巍青山和茫茫原野。
一阵悦耳的笛声自山林间传来,那笛声婉转悠扬,清澈洁净,透过耳鼓,流淌进屈原的心里,让他觉得浑身舒坦。
“这山野之地,何以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屈原心中暗想。
笛声越来越近,屈原抬头张望,只见一头黄褐色的黄牛,摇摇晃晃地从山林里踱了出来。牛背上一个六七岁的孩童,吹着一只青绿的短笛,那婉转的笛声正是来自那里,黄牛的身后,一位白发老丈,一肩荷着锄头,吆喝着黄牛缓缓地向前。
屈原不由得走上前去。
那孩童头上稀疏的黄发扎成了两个羊角辫,一张周正的脸虽然见不到孩童应有的红润,但也还算干净,青白色的粗布衫不是十分合体,宽松地腰间束了一根灰色的布带。
那老丈须发雪白,清瘦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同样青白色的粗布衫包裹着郎建的身体,荷锄手臂裸露着黝黑的皮肤。
“先生莫不是郢都的‘三闾大夫’?”还没等屈原开口,老丈先问了。
“正是屈原,屈原不才,未能为国效力,流落到汉北山野,惭愧惭愧!”被乡野老农一眼就认出来了,屈原有些窘迫。
“先生可是觉得这汉北山野比不得郢都繁华热闹?”
“若是论繁华,自是难以望其项背,但若论澄澈清净,郢都不若汉北甚矣!”
“既是如此,先生是愿意留在这澄澈清净之地呢,还是急于返回繁华热闹之都?”
“澄澈清净虽好,然终究远离朝堂,屈原求学苦读,就是为了能一展抱负,救国于水火,强国于乱世!”
“先生有鸿鹄之志,正当展翅高飞,却为何流落到这荒僻之地?”
“只因奸臣当道,大王昏庸,屈原无奈遭受排挤,不得已而流落此地!”屈原不愿提起他在郢都的遭遇。
“先生不必感伤,郢都虽好,然先生却难有立锥之地,汉北虽恶,然先生却能怡情养性,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生既不遇于时,何不纵情山水,逍遥自在?”说话的是骑在牛背上的孩童,那孩童放下手中的短笛,仰起头,一脸天真。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竟是何人教你?”
“是爷爷!”那孩童用短笛指着白发老丈,笑嘻嘻地说道。
“恕屈原眼拙,不曾识得老先生乃世外高人!”屈原忙转身拱手道歉。
“哪里哪里!请先生随我来!”
白发老丈吆喝着黄牛,转身又走进了林子。屈原也跟着老丈走进了林子。
这是位于山坡南端一片稠密的杉木林,林内树木棵棵粗壮,树干笔直,直插云霄,树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树林里有些潮湿,大树将树根深深地扎进松软的泥土里,吮吸着大地的精华,然后将身子直直地挺立着,尽力地向上伸展,以获取更多阳光的恩泽。
“先生以为,这片树林长势如何?”白发老丈有些神秘地问屈原。
“此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充沛,树木长势自然喜人!”屈原不假思索,随口答道。
“好!先生再随我来!”白发老丈没有过多的言语,继续吆喝着黄牛向前走。
曲曲折折的林间小道一直延伸到山脊,翻过山脊,他们来到了山的北坡。与山南完全不同的是,北坡上不见一棵大树,全是稀疏低矮的灌木。这些灌木这里一丛,那里一丛,聚集在北坡上为数不多的几块薄薄的土壤里,将更多灰色的岩石裸露在刺眼的阳光下。一阵风吹过,山坡上飞沙走石,屈原不得不伸手捂住睁不开的眼。
“先生以为这北坡为何没有高大的树木?”白发老丈再次发问。
“北坡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大树难以生长,故只见贴地而生灌木!”明显的差别,屈原一眼就能看出来。
“先生以为,楚国庙堂乃山之南坡呼,北坡呼?”
“奸臣当道,王上昏庸,百官贪腐成性,王上优柔寡断!屈原以为当今楚国之庙堂,似这山之北坡也!”
“既是如此,先生何不俯身贴地,与他人同流,岂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折之?”
“俯身同流,非吾所愿也,虽俯身能得苟活,然土地终究贫瘠,屈原岂能因一己之安稳而置家国百姓于不顾?”
“先生心怀天下,老夫甚感钦佩,然木不得其时而不发,水不得起势而不流,先生眼下身陷窘境,恐还需漫长等待,方能重返庙堂,一展抱负!”
“这个!屈原知晓,然不管等待何其漫长,屈原衷心不改,求索不止!”屈原目光坚定,语气坚决。
白发老丈捋了捋雪白的胡须,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先生高义,百姓有福,老夫有个不情之请,还请先生应允!”
“老先生请讲!”
“眼下先生暂居汉北,重返郢都而不得,莫若安心等待,我欲将孙儿拜先生为师,学经世致用之学问,长济世救民之才能,不置可否?”白发老丈指了指牛背上的孩童,说道。
屈原也觉得这孩童聪明伶俐,甚是可爱,于是说道:“岂敢岂敢,屈原才疏学浅,只恐有负老先生重托!”
“不会,先生就不必谦虚了,老夫不会看错的!”
“既是老先生所托,屈原自是不敢推辞,只是不知孩童姓甚名谁?”
“徒儿宋玉,拜见先生!”
下一节:浊清不由意,醉醒我自知(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