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曾对其商学院100位应届MBA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
“有多少人,对未来设定出明确的目标?”
当时的结果是:84%的人,没有明确目标;13%的人,有明确目标,但没有写下来;3%的人,有明确目标,并且写下来,甚至包含了详细的执行计划。
10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当年这些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13%有明确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人,他们的收入比没写目标的人,平均高2倍;3%有明确目标,并写下来,还制订了详细执行计划的人,他们的收入比没写目标的人,平均高10倍!
这是一个传说,因为哈佛辟谣了。
后来又有人把这事放在了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身上,时间改为1953年,结论趋同,只是把定量收入改为了定性描述,如精英、底层等等。
是谁的不去管它,无论是哈佛的还是耶鲁,这样一个样本去看,无疑其好的比率更高些,换做其他样本,差的比率会更大。
这一点倒也暗合了《帝范》的说法“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若是法乎其下,到头来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有人说是牛顿说的,有人说是爱因斯坦说的,死无对证,查无出处。
能查到是牛顿没有被那个传说中的苹果砸过脑袋,能记得是自己读书的高校教学楼的走廊中张贴的就是牛顿说得话。
过了若干年,感觉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都有点不靠谱。
所谓不靠谱,不是怀疑它的正确与否,而是看完之后除了心中升起敬佩之情,留下的就是自叹不如,自怨自艾了。
那个东西对一般人没有体感。
跨一个十年,跨一个五十年,汗水去了哪里,灵感在哪里出现过,徒留叹息。
后来有机会教了几年书,就给学生改了,成功等于努力加机遇加方法,建议结论是方法是100%,努力与机遇的比例都是0%。
这里把时间的因子放进去了,十年或五十年就是每天的延长,就是每天的积分。
十年或五十年就是每一天的叠加。
每一天都算数。
人生没有虚度,即便睡觉也算数。
即便不学经济学,不学投资学,甚至即便什么都不学,但只要早早地定出自己想要什么,十年,五十年,一辈子,每一天朝着那个方向去走,最终“未必中,亦不远也”。
朝圣的人,最感幸福的不是到了麦加,而是在去麦加的路上。
这是人的长线投资,投的是时间、精力、心思。
这个最贵。
这个最贵能得到什么?
哈佛的调查问卷是钱,应该是乱说的。
中国的祖宗不说钱,但比说钱还具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娇女”,都有了,这应该也是乱说的。
对于人格高贵者,自有自己的慈悲情怀。
但对于平凡人,最贵投资想要的就是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至于是什么,人人不同,最后都是墓志铭。
墓志铭上留什么,“卑鄙”或“高尚”,不是自己写的,是别人的眼神和心语。
人常说儒释道。
真要看破了,做个平凡人,立个命,健个身,修个性,做个自己最贵的长线投资,用时间、精力、心思,每天,做个人生的基础逻辑。
不一定求仁得仁,但也一定是在去麦加的路上了,真到了那时,应该是“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笑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