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笔记,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开端,结构主义,它主张把人的心理拆分成不同的结构。
但是,心理学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变量,它也要面对热腾腾的生活,于是功能主义诞生了。
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他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对比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几乎不怎么出名,但是从帮助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我们不能错过的流派。
功能主义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功能主义认为,人是会变的。人的心理结构无法定位,因为它始终处在变化和流动中。
就像我们接到老板的电话,和接到陌生的推销电话,热情的程度肯定不一样。所以不能把“热情”或“冷淡”当成我们固有的心理特点。
这是功能主义的视角:不要那么快地给自己下定义,你是在变化的。
比如,有些父母一边说孩子学习缺乏专注力,一边又说孩子玩游戏时可以专注一整天。
也就是说,如果换一个情境,孩子的专注力就不同,缺乏专注力并不是孩子身上固有的问题。
再比如,当我们评论小明不爱社交的时候,如果用上功能主义的视角,小明只是在当前的环境里,找不到谈得来的人。或者说小明暂时不想把那么多精力花在社交上。这就是功能主义的优势,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
所以,当你在描述自己的心理特点时,作者建议加一个词,叫“暂时”。不要说“我的性格很内向”,而是说“我暂时表现得很内向”。
其次,功能主义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就是重视外部环境。功能主义认为,一个人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功能主义的“功能”,就是适应环境的意思。
比如,一个人在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上,总是发脾气。而功能主义者会说,也许换一个岗位,他就不会有这么大脾气了。
功能主义的这个洞察,可以说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只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可以找到理解它的方式。
最后,是接纳与改变的可能。功能主义还有一个亮点是,把“人”看成一个主动的、有力量的、具有无限可能的个体。功能主义把个人行为当做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这不但能增加我们对行为本身的接纳,同时也提供了改变的可能。
在这里,接纳比较好理解。改变的意思表示,人有变化的灵活性。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潜能,随机应变,它强调人的主体性。意思是:你不想做,可以不做,但如果你想做,你总有办法克服困难也会去做。
简单总结:功能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跟结构主义不一样的帮助。在定位上,它认为的心理是可变的。同时,它把人的变化和环境关联起来,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人也在发挥自主性去适应环境。
下一节笔记,我们来了解有争议的精神分析。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