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在小红书被安利的一本书。起初也是被标题吸引,一句话道破了很多人生存的现状:欠缺被讨厌的勇气,一味地迎合他人的期望或需求,导致极强的生存焦虑。
从大四焦虑症开始,我便开始心理上的自我反思之路,我开始认识到自己从小一路成长的不易: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让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担当家庭重任。学习上一直优秀的我,也竭尽全力地去满足母亲、老师、长辈对我的期待,从中找到自我价值感或成就感。在人际交往上,也是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导致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所谓的希望、期待,终于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带着面具的人,时刻害怕展现脆弱的自己。不承认自己失败,不承认自己做错,不承认自己无能。以所谓的倔强、任性对抗所有,试图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现在看来,这些行为一步步将自己推入精神绝境。我从来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而是一个带着面具的假人。某一天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撕开面具时,才发现面具已经扎进了肉里,痛入骨髓。
从撕开面具的那一刻开始,我才算是走上寻找自己的路。
这个过程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到了今年,当我带着勇气撕开成长过程中装饰的外衣,真正大胆地说出压抑在心底的痛苦时,我才真正地看到自己真实的模样,从此,便带着更坚实的信心与勇气面对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可以说,从理论上点明了我这一路磕磕绊绊的根源。边看书中的文字,边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有种幡然醒悟、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偶尔也会感慨着:如果早一点读到它,我的成长路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但又想想,或许这就是佛说的因缘际会吧:缘分让我在2021年与这本书结缘,自有道理。如果早几年看到这本书,缺少了心里挣扎反省的过程,未必会有而今的顿悟。
这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基础为主(即自卑与超越,目的论),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将阿德勒心理学观点用通俗的文字阐述出来。文中诸多观点都像是一把把钥匙,帮读者开启心理探索的大门。参见下面摘录的书中的一段对话:
——哲人: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青年:那是怎么回事?
——哲人:就像是那位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一样,她害怕被自己喜欢的男生拒绝。所以用脸红来避免自己被拒绝,并以此为理由解释自己无法得到那位男生喜欢的原因。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与在让人的关系中受伤。
以上目的论,书中还举了一种例子:假如吃饭时候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洒在衣服上,那件衣服刚好是新买、价格昂贵的,此时你会大发脾气。此时发脾气不是你真正的想法脾气,而是通过发脾气来引起服务员的关注,以此得到你想要的合理地解决方式。
综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本书目的论对佛洛依德和荣格的创伤心理学(原因论)的颠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的大门。
当我对自己认识越发清晰的时候,就是我活得越通透的时候。我想,那时,我才能真正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