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榆皮面

                  王景元

    一三年清明,我回家乡拆老宅建新房,旧房子里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老缸旧罐,其中有一个瓦罐比较特别,罐口用报纸糊着,不知装着何物,觉得很神秘,就把它搬到了一边。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拆旧房拆出值钱东西的传说,莫非这瓦罐里也装着…?我正纳闷时,在一边看我们搬东西的母亲,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还没等我开口,便和颜悦色的说道:

    "元,把它打开"。

    我随口答应了一声:

    “嗯,好的"。

    按母亲的话,我弯下腰,款款地把瓦罐抱起来放到身旁的桌上,用指头先把报纸捅了个洞,然后慢慢往开撕,第一层报纸已发黄,上面的字都看不清了,第二层上面的字非常清晰,清清楚楚写着《人民日报》第一版,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到底装着什么宝贝,糊得这么严丝合缝?当我把第三层撕开后,从罐里缓缓飘起一缕灰尘,渐渐的由罐口飘到了我的鼻孔,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沁入到我的心肺,是苦是甜全然不知。仔细一看,只见里面装着满满的一罐棕色粉状物。

    我诧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像是在回忆着什么,慢慢的说道,那是榆皮面。我冲母亲微微一笑,心想,母亲不仅有好几瓷战备小麦,竟然还备有一罐榆皮面。我伫立在那里,为母亲这种"备荒"意识所感动,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好几圈,硬硬的憋了回去,没有让它流了出来。

    榆皮面,四十多年前,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已忘记了几十年的涩味,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味蕾。那瓦红瓦红的、硬爵爵的,掺和了榆皮面的擦圪蚪、踢尖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得把嘴撇了又撇。撇出了那时候的无奈,同时也撇出了现在的幸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高粱面和玉米面是北方人的主食,它们纤维短、粘性差,做成面条后不耐煮,一不小心就成糊糊,必须加榆皮面才能立住,以至于顿顿吃饭离不开它,无它不成饭,即使是再巧的家庭妇女也难用杂粮做出好饭,所以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谚语。吃顿白面必须等到过年过节,可是高粱面和玉米面也并不宽裕,怎么办,人们还把红薯、山药蛋切成片晒干,掺上榆树皮磨成面当主食来吃,以弥补白面、高粱面和玉米面的不足。

      实践出真知。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挣扎与实践中,发现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在水中,它们就可以形成比较强的“食物胶”。如果把榆树皮磨成面,加到玉米或者高粱面中,就能把酥勒散散的高粱面和玉米面粘在一起,在当时很受人们青睐。尤其是吃不起白面的寻常百姓,在用高粱面和玉米面做面条时掺点榆皮面,不论做成踢尖、擦圪蚪、饸饹还是手擀面,吃在嘴里的感觉从软绵绵变成了硬爵爵,很有咬头。可就是这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日常食物,在改革开放前却不能随便吃,必须得凭票供应,可是国家供应的那点榆皮面,根本就不够食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此,村民们到处寻找榆树拔皮,可以说是一榆难求。有的为了争榆树皮,吵的一塌糊涂,甚至都打到了一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初夏的早晨,天亮的很早,母亲背着箩筐到离村有六七里的山上割草,无意中发现悬崖边上有一棵榆树,这个发现让她喜出望外,猪草都不割了,她趁热打铁快步回到家中,叫上二姐带上锯子和斧头等来到山上。

      整整拔了一天,两捆沉甸甸的榆皮躺在了眼前,母亲的大拇指都流血了,姐姐背着榆树皮下山时摔倒,把脚脖子崴了,就这样母亲和姐姐都没有叫疼叫累,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饭不受饿,母女俩硬硬把两捆榆树皮背回了家。母亲如获至宝,把它刮干净晒干,竟磨了一瓦罐榆皮面,当时母亲不知有多么高兴。

      春天青黄不接, 缺面少米,但母亲还是尽力改善家里的伙食,变着花样吃。她总会到山上挖野莱,拿回家洗干净调成馅。再把红薯面或山药蛋面用开水和成面团,擀成饺子皮包上野菜馅做成蒸饺,虽然有点黑不好看,但蘸点醋还是比较好吃,最起码能填饱肚子。

    记得有一次过"天阴",母亲给我们做起了切条。高粱面里掺了榆皮面捏成馒头蒸熟,凉了切成筷子粗的丝。把大蒜、葱和干辣椒燣成臊子浇在切条上吃。现在想吃,却再也做不出母亲的那种味道了。

      改革开放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年年都是大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人人都能吃饱或者顿顿有白面吃,高粱和玉米面改头换面,从主食变成了擀面的面卜(音)。从此,榆皮面从食物中退朝,无人再问,母亲把它放到罐里一直保存到现在,竟成了社会变迁的见证。

    一罐榆皮面历经三十多年,母亲都舍不得丢,从这个屋里搬到另一个屋里,这期间有很多不重用的杂物都扔了,可唯独这罐榆皮面没有丢。因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它把粘性差的高梁面和玉米面粘合到一起,让全家人填饱肚,保住命,活了下来。母亲犹如"食用胶",在人口多壮劳力少、挣的工分不够口粮钱的困难时期,把全家人拧在一起,搂河滩、开荒地,养猪养免,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与命运抗争,追求着的幸福,为家人创造着幸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榆树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随处可见,但再没有人把榆树皮磨面来食用。现在人们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闲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小康生活。但勤俭持家,我们还应秉持,富裕了并不意味着要浪费,看看垃圾桶里那些白面馒头和面包蛋糕,还有这肉那肉,看着都心疼!试问,我们真到"随便扔"的时代了吗?别好了伤疤忘了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65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82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21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9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2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5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0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48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2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9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家乡的榆皮面 我的家乡地处太行山东南端,四面环山,森林覆盖茂密,各种树木有几十种之多,油松...
    家乡的水阅读 1,908评论 2 3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 一口吞咽了一个春天 春天来了,沟底那一大片槐树开了花,沟边我家的大榆树也长满了稠...
    申何秀阅读 768评论 2 6
  • 记忆中的饸饹条,都是清明前后吃。小时候物质相对贫乏,家家户户还不能每天吃大米白面,玉米面和高粱米更成了餐桌上的主力...
    陈晓依阅读 1,881评论 2 4
  • 时光在飞速流逝,社会在飞快的发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兜兜转转发展至今,在讲究色香味俱佳的同时...
    天边那朵白云阅读 1,868评论 0 3
  • “小芳,明天冬至,我包下糕了,来吃吧,”家乡过冬至糕是必吃的。每每大姐用这美味来诱惑我,我是很难抵制的,还...
    耳听雨声阅读 786评论 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