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是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当我们读懂自己,接纳自己并且清楚自己要什么之后,就希望拥有温暖和谐的关系,其实你与周围一切的关系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正所谓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我们来读今天的文字吧。
1、直面自己的需要
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前提是要有颗强大的内心。现代人多纠结是因为自己的需要与外界赋予的价值观之间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国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最大的梨让给家人,自己留下最小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无论孩子是否自愿,把这件事当作典范来宣扬都是不合适的。这样的教导必然会让想留下大梨的孩子有种羞耻感,导致性格要么隐忍压抑,要么叛逆愤怒。
但被压抑下去的需求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更为隐蔽或迂回,要么否定自己讨好他人,要么把自己包装完好去抨击他人。
一个访谈节目中,周星驰回忆小时候一件事,当时家里穷,几乎没有玩具,一次妈妈带他和兄弟姐妹上街,路过一个小摊,他非常想要一个小玩具,央求妈妈给他买,妈妈不给买,他继续央求甚至哭了起来,妈妈却把周星驰打了一顿,拖着他离开那个小摊。如今年过半百,功成名就的周星驰,回忆起这件事依然表情严肃,蹙着眉头跟主持人说:她不给我买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妈妈因掩饰自己的匮乏感而去攻击孩子,给周星驰带来了挥之不去的伤害。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便会被惩罚,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吗?并不是,只是父母太缺乏安全感,父母的掌控感消失了,带来焦虑和不安,就会殃及到孩子。但父母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需求,甚至在父母的原有信念系统里根本不能接纳人可以有自己的需求,所以要拼命粉饰它而抨击孩子。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2、教会身边人如何爱你,是你的责任。
别人如何对你,都是你教的。学会及时且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边界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我希望你做的”和“我不希望你做的”。
人们常会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提要求,比如:“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我希望你理解我”,但是这种表达就会让对方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做。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而且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认知表达爱。所以一定要及时、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边界。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任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爱能力。
当你能够及时清晰的表达在自己的需求时,已经为你们关系的递进迈出很大一步了。当然还有两个因素也很重要:一,对方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能量来满足你;二,对方有没有足够的意愿来满足你。这些也都要看到。
真正自信自爱且有能力关注“我们”的人才可以在关系中做到平衡,这种人往往人格比较完整。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一个人的童年相对健康快乐,父母关系不算太差,家庭中习惯表达爱和关心,后天不断的修炼心性,对内在成长重视且精进,就会形成完整的人格。
现实中,心智成熟的暖男一定会匹配心智同样成熟的暖女。所以想要遇到对的人,先让自己变成对的人。
3、你获得的爱,取决于你感受爱的能力
无论你感受到被爱还是不被爱,选择权一直在你手里。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你可以感受到多少爱。自身能量越高,感受爱的能力就越强;自身能量低,即便身边人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依然感受不到爱。
当我们把真正的自己遗失时,就习惯用一堆筹码拼出自我形象,并且非常在意这个自我形象。然而无论是自我证明还是让别人来证明,都是一种愚蠢且注定会失败的举动。当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远,内心的黑洞就会越大,这个黑洞会不断的吸噬爱,多少爱都无法填满它。只有找回自己、爱自己才能把内在的黑洞填满。
请对自己充满好奇,在不同的体验中观察自己,探索自己的天赋和局限。不去迎合他人,一心只为自己服务,然后你会发现,爱从来不是需要刻意争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