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课堂
今天晚上学习了王辉霞老师的《构建理想课堂的思与行》。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构建理想课堂的依据和原则这三个问题。
以下是我做的学习笔记,整理了溜溜一大晌,头都大了。记录下来慢慢消化。
每个老师都想把自己的课上最理想的状态。那么什么是理想课堂呢?学生喜欢上的课?有思考有启迪的课?能上成公开课的课?有显著教学成绩的课?
不理想的课堂,家长、学生不买账,自己也不满意。如果你上一节课,学生盯着墙上的表,一直盼望着下课,怎么还不下课?这就坏了。如果下课了,学生的反应是这节课怎么这么快?这也许就是理想课堂状态
王老师提问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基础。比如导入几分钟,回顾新知识几分钟,讲授新知识多长时间,总结、学生练习多长时间等等,每一分钟都做到扎实有效。
第二重境界是发挥知识的内在魅力。这是一节课的本质与核心。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问题呢,既是工具,用是被探索的事物。
第三种,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这是课堂的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三者不能割裂开,要有机结合 ,与生活打通,对生命产生积极影响。
新教育课堂有六个维度。
参与度,指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课堂不只是优秀学生参与,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不能只做表面上的应答,不能只是表层的参与。
自由度,指课堂轻松宽松和谐自然。亲和度,指愉快的情感沟通,智慧的思想交流。课堂的氛围是民主的课堂气氛,每个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整合度,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练习度,指多重活动,多元互动中学习。
延展度,指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
理想课堂的三个特点,有效,有度,有思。有效: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能在这45分钟的课堂里,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内容、互动,学习环境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有思:有批判,有创新,应用于实践,不能一股脑子接受不加思考地接受,应该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
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谁?是学生,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是实现理想课堂的根本。
每个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构成,这四个部分是关联的。那么哪一个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老师对教学的理解和人格魅力等等都影响着学生,影响着课堂质量。
构建理想课堂的必要条件,有课堂的三重对话,即学习共同体,有思的教学设计、润泽的教室。
课堂上的三重对话,就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第一重对话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的对话。第二重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或老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第三重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
如何实现这三重对话呢?五步三查,第一步,独学,预习课堂内容,是个全面梳理的过程。
第二步,合学,对学群学。第三步,展示,组内展示,班内展示。这两步属于合作探究,第二重对话。
第四步,学案整理,达标测评。第五步,总结提升。这两步属于反馈、内化、迁移,这属于第三重对话,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反馈。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言,他们能力强,处理文本的正确性大,发言更有价值。群学时要注意声音不能影响其他小组。
课堂对话,由独学到合学,由前概念到聚焦共性问题,然后展示,小组间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点拨,使探究深化。最后检测总结,达标检测,整理总结。课堂框架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建立学生共同体即小组,如何建设?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如何合作?可有对子互助,师徒帮扶,趋同优化几种方式,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要有一个统一发言人,其他人要有记录,发现角色要分配好。
如何评价呢,捆绑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有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老师对自己的评语,家长的评价。
有思的教学设计是老师的活动,包括课程类型,课时,内容分析,即教材分析和文本分析。学情分析包括知识、技能、学习与生活经验。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资源准备。预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还有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
课后挺重要的,叶澜教授说,写一辈子的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朱永新教授说,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
多反思自己,怎样就可以知道如果自己的哪方面有什么不足,方便及时改正,使自己不断找好的方面发展,不断进步。
有思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的认知特质,基于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根据课标即用书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编码和整合的教学设计。
导学案的结构包括学习目标,流程,内容,学法指导、链接、测评。关键词加大问题,串联课堂,登山型的课程。导学案的使用,是从预习到自主学习,独学到合学。
润泽的教室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课堂。
会倾听:老师听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的缺失,可能的困难和障碍,听出学生的差异。学生倾听的时候要注意五心,专心,耐心,细心,虚心,用心,这些是李政涛的《倾听着的教育》上说的。
会对话:师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学生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获得大家自觉的尊重,到得承认。这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告诉我们的。
有应对:能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姿态,面对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如果学生有相悖的话语,要追问原因,搞清楚他那么说的原因。
理想课堂应是在有效的课堂框架下,师生共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过幸福完整的教与学生活。
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质是人学,以学生为本,心中有人。原则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人本为基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梦想。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依靠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一生。理想课堂一定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理想课堂的样子,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培养技能,通过提出问题、处理问题、实践与训练,形成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想学,会学,乐学,帮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内化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去,从而产生师生共长教育效果的课堂。
师生都有收获,才是好课。追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的路,让我们且行且思,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和谐,更幸福,最终实现构建科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