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成才成长规律,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积极的学科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低年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控制作业时间。这样的刚性规定更加要求课堂教学亟需提质增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育公平,才能实现课堂高效率。
首先语文课堂需要学习公平。语文课堂的学习公平是针对处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个体而言,其本质在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维护不同发展起点学生的语文学习公平性。课堂教学要真正覆盖到全体学生,保证每位学生参与高质量的学习,并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开展差异性教学,根据不同学生需要,尊重其发展实际,设置不同层次且又合理的语文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精准指导、小组合作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坚持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灵动性、趣味性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撬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学面向全体,对于个别差异性单独开小灶,作业面批面改,语言上给予鼓励和表扬。)
其次课堂要有效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安排教学任务、分配教学时间、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等一系列环节。当这些环节各因素都处理好之后,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突出“精简、精准”教学任务。一是根据语文教材要素体系编排,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精简课堂的密度,提升训练的精准度。二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充分运用娴熟的语文常识和教学理论,努力做到精讲、讲准、少讲,腾出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语用训练,进而让学生领悟内化。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分配是优化教学过程,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克服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盲目和随意,无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综合性学习,每节课都要有重难点。重点、难点在合理的时间区间得到突破,教学效益就是高效的,否则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将重心放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聚焦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满堂灌现象。
讲究正确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策略,摸索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地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它本应有的生命活力。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施行正确的教学策略,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小说教学突出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诗歌教学讲究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境,散文教学讲究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灵动章法等。语文教学如果漠视教材,缺乏文本意识,便无法引领学生真正通达作者的情感世界,发现文本的表达密码,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另外,基于教材主题单元板块式编排,不同的主题单元,教学的策略也应该不尽相同。因为不同单元的主题,指导思想不同,教学设计的策略自然不尽一样,有的是侧重阅读理解训练,有的是侧重领悟表达。教师只有灵活施策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和情感,强化语用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合乎逻辑教学程序。逻辑混乱的教学程序必然导致语文课不是低效就是无效。国内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语文教学程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一篇课文他们基本都是沿用着这四个程序: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赏析——积累运用。这些程序遵循学生认识的过程,合乎逻辑规律,常常被学生所接受,其课堂效率必然高效。有的老师却因为教学程序过于“想当然”,缺少波澜起伏的惊喜与惊奇,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便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寻到作者情感的脉动,以此为经,织起思维的纬,笼络起语言、修辞、章法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点,语文学习一定会聚焦目标,捞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