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迎着朝阳,走进了郑州蝶湖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全人之美”教育理念的标志性建筑,从这里我们开启了“全人之美”课程的学习之旅。
一、弦歌悠扬+晨诵,美好的一天从这里开启
走进教室,听到的是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孩子们专注的演奏着,在音乐声中感受清晨的美好。
晨诵:一首歌,一段师生的问候,一首诗歌,一点对生命的思考,引领孩子们从诵读中学会表达,从诵读中引向深入。
这样的清晨是美的,没有枯燥的背背背、写写写,让每一个孩子绽放。
二、在交流中感受到“唤醒、穿越、编织”6字的含义
很早之前就知道这6字,然而一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从自己开始实践晨诵课、农历的天空下的节气课程,文本中也不断出现这6字,真正成长到现在,在实践中去思考后才慢慢理解了它的含义。
今天曹芳老师在交流中讲到了从教室命名、开学典礼、晨诵、午读、暮省,以及生日课程、期末叙事等,都是从唤醒到穿越到编织的过程,从最初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到带着孩子们穿越在课程中去感受、体验,到带着孩子们自主创作、老师创作,这都是编织的过程,学习需要闭环,我想课程也需要闭环,从哪里开始,经历怎样的过程,最后又怎样结束。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注重了学习知识的闭环,却忽略了系列课程的闭环。
3.教师共读,在共读中成长、思考
上午留下“悬念”的教师共读会终于到来,听了曹芳老师的“传纸条,可大可小”的暮省,让我受益匪浅。在班级里我也正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正向面对?操老师从调查到引出问题“传纸条的作用”“给班级带来哪些困惑”“纸从哪里来”“如何处理课上传纸条现象”“如何惩罚”“鼓励孩子们往小信箱里投纸条”等等,带着孩子们逐项剖析,让孩子们去思考、去解决,我想这也是一种“编织”吧。
共读课开始了,和我想象的有点不同,一看是“枯燥”的播放视频,让我有点失望。如果放在平时,我可能就是作为一个“透明人”充充人数,然后刷刷手机。然而这次是来学习的,所以也就开始了“假装”学习。听着听着,我开始被魏老师的观点、案例所吸引,也开始跟随着一起思考“什么是交集点”“谁和谁的交集”?这些看似哲理的理论和概念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让自己的课堂提问更有深度,让自己的作业设计也更加有趣,通过交集点的寻找与设计,来激发学生们求知欲、好奇心,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机。
在此次共读会中,也会看到刷手机、摘抄笔记的现象,我想这就是我平时的缩影。然而今天换种身份来学习,被迫让自己听,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我不禁感慨,每次看似枯燥无用的学习,参与其中就会有收获有成长,不参与就会感到无聊无趣,那么成长更谈不上了。成长或许就是在对自己一点点的“逼迫”中得到的吧。
4.在穿越中感受全人之美
从早晨的晨诵到教师共读中曹芳老师的暮省,美术老师走过四季的课程分享,让我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在清晨、在课程、在生活、在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成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