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下,上篇笔记是5月14日,实际上《达洛维夫人》这本书比《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开始看得还早,就因为看得没那么轻松,放下了。看完《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又捡起来,断断续续一个月总算是看完了。
借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是伍尔夫,而她的名言”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想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写出的是什么样的文字?完全是好奇加八卦。还有还有就是把《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弄混了,以为是一个人,都姓"伍"嘛,哈。
老实说,这本书并没看太懂要表达的所谓意义,里面的没有惯常小说的情节,没有分章分节,大段大段都是描述、感想、回忆、细节,估计清茶同学更看不下去。
封底对本书的介绍:
《达洛维夫人》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举办家庭晚会的一天为主线展开,在这一天中克拉丽莎的旧情人彼德,患上弹震症的战争幸存者斯密斯,30年前独立、叛逆,而今成为居家太太的萨丽,以及许许多多面目模糊的亲朋交织在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末梢,迫使她重新申视并追问生命的重量。
小说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伍尔夫的女性意识,她有一种不妥协且不自弃的态度,剖析了对生命本质的质疑,并试图击退生活中如影随形的孤独和虚无感。
主人公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莎,中年女人,女儿17岁,老公是公务员,家境优渥,养尊处优。“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实际生活中却是个世俗的女人,为了老公升迁,去社交,举办她自己并不喜欢的家庭晚会;她爱着前男友彼德,一个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化的男人,却嫁给了世俗中合适的男人,30多年后再见到彼德,还庆幸当初没有嫁给他,可美好的回忆里又全是他,并没有老公多少戏;是对现实不满,又屈从于现实的矛盾体。这其实是很多中年文艺女性共有的状态。矛盾着,又继续着......
看不懂,写不出太多感受,那就摘一些内容:
关于克拉丽莎:
P7如今她不会去这样那样地评论世界上的任何人。她感觉很年轻,同时又感觉有说不出的苍老。她如一把解剖一切的刀,但同时她又是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她看着一辆辆出租车,有了一种永恒的疏离感。他仿佛越走越远,孤身一人,一直走到遥远的海边,她老是有那样的感觉,哪怕只活一天,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她并不觉得自己聪明或者出类拔萃,靠丹尼斯小姐教给她的那点儿可怜的知识她是怎么活下来的?她想不通,她什么也不懂,不懂语言,也不懂历史,如今她几乎什么书都不看,除了躺在床上看回忆录,然而生活对她来说还是有着绝对的吸引力,这一切包括来往的出租车。她不会去评判,评论彼德,也不会评论自己说自己是这样那样的一个人。
”她感觉很年轻,同时又感觉有说不出的苍老。“中年女人的共性。
132页,人的身上总有一种尊严,一种孤独,甚至在夫妇之间也有各自独立的生活,我们必须尊重他,克拉丽莎思忖着,一边看着他开门,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愿意放弃这种独立,也不愿违背丈夫的意愿去剥夺他自由的权利,如果我们剥夺了它,我们就必然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尊,而这些东西毕竟是无价之宝。
“独立和自尊”,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135页。而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下去,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到了早上你必然会醒来,看看天空,在公园里散散步,碰到休.惠特布莱德,然后是彼德的突然来访,然后是这些玫瑰,这足够了,再然后呢,是死亡,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呀!一切都会完结,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有多么热爱这一切,多么热爱,这每时每刻。
202页。死亡就是他对人世的挑战,死亡是渴望沟通的一种努力,人们却感觉无法深入事物的核心,因为它总是神秘的回避着我们,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涯,欢宴之后,留下的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死亡之中却有着拥抱的暖意。
可这个自杀了的小伙子——他是怀揣着珍宝跳下去的吗?"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最幸福的“,她有次穿着一袭白衣走下楼时,曾对自己这么说过。
203页,他似乎没有性别也没有欲望,对女人总是礼貌有加,但又能干下某种难以言说的恶行,对你的灵魂横加干涉,就是这回事儿,如果这个小伙子去找他看病,而威廉爵士用他的权力,如此这般的对你对那小伙是呀,那么他也许会这么说,他现在真的这么觉得,生活实在叫人忍无可忍啊,正是像威廉爵士那样的人,是生活变得忍无可忍,难道不是吗?
文艺女总是想太多,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p203另外,(她今天早上才感觉到的),还有生命的恐怖感,父母们将生命交付到我们的手中,并期望我们平平安安的一路。走到生命的终点,但我们却倍感无奈,在她的内心深处,感觉到一种骇人的恐惧,即使是现在,她也会感到生命里到处是磕磕绊绊,烦恼接接不断,如果不是有理查德常在她身边看《泰晤士报》,使她得以如小鸟般蜷缩一旁,一点一点地恢复生机,从而自心底唱出一首欢乐之歌,她一定早就夭折了。可那个小伙子(史密斯)自杀了。
所以文艺女找一个真实的活在世俗中的老公,日子才能平平安安过下去,如果找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如彼德样的男人,日子过得是不俗了,可很可能也过不下去了。就象书中提到一个词,人需要“平衡”。虽然讨厌提出这个词的那个人,但这个词本身有些道理。
关于彼德:
76页。他们到底是陷进了怎样的一个可怕的困境,会在这么清新的一个夏日之城,把彼此都搞得如此绝望呢。(“他们”是患上弹震症的战争幸存者史密斯夫妇)
一个理想化的男人理解不了生活的无柰吧。
82页,不不不,他不再爱她了,他只是感觉,在那天早上,在看见她拿着剪刀和丝线为派对做准备之后,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她,她的形象反反复复的回到他的脑海里,就像火车车厢里一个打瞌睡的人不断的往他身上靠,当然这并不代表爱情,只是想着他批评她,在30年后,再次想要去理解她。
一个多情的男人,爱着否认着
85页。彼德.沃尔什走出摄政公园,手里拿着帽子,人老后得到的报偿只有这个,他心里想,就这么回事儿:热情依然保留的如以前一般强烈,不过你得到了——终于!——使生活增添无上滋味的力量——把握经验的力量,这力量是生活流畅流畅地运转起来,慢慢的,在阳光下品味。
这是糟糕的自白(他又戴好了帽子),可如今,在你53岁的时候,你几乎不再需要任何人了。生活本身,每分每秒,每滴汁水,这里,此刻,现在,在阳光下,在摄政公园里,已然足够。实在已经太多了。整个一生都太短暂而无法去实现,现在你必须已经获得了力量,体验了所有的滋味,去享受每一盎司的欢娱,去寻找每一个躲在暗中的意义,如今这两者都比以前充实得太多太多,也比以前更公开化了。要他再次遭受以前克拉丽萨使他遭受过的痛苦已是不可能。已经一连几个小时了(感谢上帝,没人听见你说这些话),一连几个小时,一连几天他都没有想过戴西(他的新情人)了。
一个中年浪漫多情男人的自白!
178页,同一件事做了千百万次,会使这事变得意义丰富,尽管也可以说会是黯然乏味,过去变得丰富,还积累下经验,曾经似乎在那么一两个人,于是具有了年轻人缺乏的力量,化复杂为简单,做自己想做的,不在乎别人的风言风语,凡事不抱太大期望(他把报纸留在桌上跑掉了),不过他也并非完全如此(他去拿自己的帽子和大衣),至少今晚不是,因为他此刻正准备去参加派对,在他这样的年龄,还满怀期待的以为会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会发生什么呢?
书中很多括号里细节内容,也是作者特有的写法?象在写剧本。
蕾西娅:被弹震症折磨的最后自杀了的史密斯的年轻小妇人
90页。蕾西娅已经一连好几个星期都闷闷不乐了,所以她对发生在周围的一切都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他甚至感觉应该去叫住那些路人,如果他们看起来快乐而且和善的话,只是为了向他们诉说“我不快乐呀”,而这个在大街上唱着“如果有人看见,又有什么关系呢”的老婆婆,突然间使她有了一份强烈的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萨利:克拉丽萨和彼德年轻时年朋友,“30年前独立、叛逆,而今成为居家太太”
212页,大家都这样,即使是那些每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我们对他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他问,我们难道不都像是囚徒吗?是他曾经读过一个很好的剧本,一个人在牢房的墙上胡乱涂鸦,她感觉那就是生活的真相,每个人都在墙壁上胡乱涂鸦。
环境的描述:
176页。你也许会想象白昼,伦敦的白昼,就这么开始了,就像一个脱去了花裙子和白围兜,准备用蓝色的衣装和珍珠项链来装扮自己的女人,白昼已发生变化,褪去了光环,戴上了薄薄的面纱,就此进入了黄昏,发出一声快乐的叹息,宛如女人将衬裙丢在地上时发出的声音,弃绝了尘埃,暑热和色彩。车流稀疏了,汽车取代了隆隆的货车,叮当作响,疾驶而过,在广场的四处,在茂盛的树木间,竖着明亮的路灯,我退场了,黄昏似乎在这么说着,在旅馆公寓和成排的商店或方或圆或凸或尖的房顶上,暮色渐渐苍白、褪色,我要隐退了,她这么说着,我要走了,但伦敦就是不答应,硬是将一把刺刀伸向天空,绑住她,强迫她留下来加入这夜的狂欢。
把“白昼”比喻为一个女人,也是绝了。以前这样的句子,是要跳过去的。现在竟然也会细细读一读。
虽说不完全看得懂,还是有些内容有感触有共鸣,再说,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已经和它有了连接,至于是什么样的连接,每个人都不同。
PS:写之前,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这本书,竟然也完成了,做比想关键,开始最重要。
2021-6-4